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386期】新港郵便局(一)

作者:張耀元◎錦和高中教師

前言

現代拜科技之賜幾乎人手一機,各種智慧穿戴裝置更是不遑多讓,舉凡撥接電話、收發簡訊、打卡都輕而易舉,未來透過星鏈串聯更是無遠弗屆,山巔海濱都能溝通無礙。但對比從前交通訊息不便的年代,僅魚雁往返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不致於有「家書抵萬金」之慨,但也有「白頭搔更短」之歎!

今年適逢新港郵局、電信局(日治時期新港郵便局)創立110週年,讓我們來回顧這一路走來篳路藍縷的艱辛過程。

新式郵政

臺灣新式郵政肇始於清末,由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於1888年(光緒14年)告示「臺灣郵政條例十六條」,創設臺灣郵政總局開始。當時在嘉義縣城設有正站(註1),唯因當時山川阻隔,新港偏居縣城一隅,郵務僅具雛形未臻發達,郵政制度的建立與局所的增闢,一直到日治時期才逐漸發展完備。

日本領臺初期治安未靖,各地起義抗爭事件頻傳,為配合軍務需求,乃於全臺各軍事要地開設野戰郵便局(20所)。1895年(明治28年)10月12日臺灣總督府陸軍局郵便部(原臺灣總督府內務部遞信課),在嘉義開設「第八野戰郵便局」。除郵便事務外,同年11月8日也兼辦貯金(儲金)、匯兌業務,屬於軍郵時期。

1896年(明治29年)4月起施行民政,野戰郵便事務移交民政局通信部接管,分設一等郵便電信局於縣廳所在地,一等局再於管轄行政區域境內分設二等局,同年4月20日嘉義設立二等郵便電信局。此外,因二等郵便局的數量不足,乃設置「郵便受取所」(郵件收交)與「郵便繼替所」(郵件轉遞)藉以輔助,1898年(明治31年)於各地設置「三等郵便電信局」。

1899 年(明治32年)以府令20號公告「郵便及電信局出張所」制度,授權地方設置辦理郵件收投及發售郵票等事務,1907年(明治40年)各級機構統稱為郵便局,仍分為三等。

新港附近除最早設立的嘉義二等郵便電信局外,尚有1897年(明治30年)6月12日成立的北港二等郵便電信局(1907年5月1日改為三等郵便局),1897年以前所設立的大莆林(大林)郵便繼替所(註2),以及1898年(明治31年)1月21日設立的打貓(民雄)郵便受取所(註3),這幾處郵便局、所的興替都關係著新港郵區的變化。

郵便局管轄變化

1897年(明治30年)6月12日北港郵便電信局成立,管轄範圍主要包括了大槺榔堡(嘉義縣六腳鄉、太保市西北部及朴子市東北部)、蔦松堡(雲林縣水林鄉南部、嘉義縣東石鄉北部)、海豐堡(雲林縣麥寮鄉中西部、東勢鄉西部及台西鄉)、白沙墩堡(雲林縣元長鄉)、尖山堡(雲林縣四湖鄉、口湖鄉及水林鄉),也涵蓋了今日新港鄉境內的打貓西堡和牛稠溪堡。

1901年(明治34年)臺灣總督府發布訓令第45 號,改正北港郵便電信局管轄範圍,將原打貓西堡的新南港街、埤頭庄、頂菜園庄、下菜園庄、舊南港庄、下灣仔內庄、板頭厝庄、後庄、中庄、崙仔庄、埤仔頭庄、古民庄、大潭庄、後底湖庄、海豐庄(已散佚)、柴林腳庄(溪口鄉)、田心仔庄(溪口鄉);以及牛稠溪堡的月眉潭庄、中洋仔庄、溪北庄、後厝庄、番婆庄、內六斗庄(已散佚)、閹豬厝庄(已散佚)、三間厝庄、大客庄、羅厝庄、潭仔墘庄、港尾庄、菜公厝庄、外六斗庄、大竹圍庄、大崙庄、狗咬竹庄等劃歸嘉義郵便電信局打貓郵便出張所管轄。

1904年(明治37年)6月19日基於地緣考量,復將鄰近北港一帶的舊南港庄、埤頭庄、後庄、頂菜園庄、下菜園庄、板頭厝庄以及牛稠溪堡番婆庄、大崙庄、大客庄、潭仔墘庄、溪北庄重新劃歸北港郵便電信局。同時將稍早自打貓郵便出張所移轉給大莆林郵便出張所的打貓西堡新南港街、崙仔庄、柴林腳庄、埤仔頭庄、中庄、古民庄、大潭庄、後底湖庄;牛稠溪堡:菜公厝庄、月眉潭庄、中洋仔庄、三間厝庄再度回歸給嘉義郵便電信局打貓郵便出張所。

1913年(大正2年)大莆林郵便出張所廢設後又再度設立,原屬打貓郵便出張所的柴林腳庄、埤仔頭庄、大潭庄、後底湖庄、月眉潭庄、菜公厝庄、中洋仔庄、三間厝庄又劃設給大莆林郵便出張所,直到1915年(大正4年)4月28日才又回歸甫於1914年(大正3年)新成立的新港郵便局(總督府報第696號)。

1922年(大正11 年)4月1日,將北港郵便局管轄的舊南港、大林郵便局(原大莆林郵便出張所)管轄的海豐子(海瀛村)及西庄改歸新巷郵便局(原新港郵便局),至此新港全境才全部由新巷郵便局管轄(總督府報第2611號),延續至今日未變。

新港郵便局

新港最早設立郵便相關設施之記載始於《嘉義管內採訪冊》:「新港街設郵便筒一所,以便商旅投寄。」(註4)然此一郵便筒位於何處,已無從考證。至於新式郵便機構,則是1911年(明治44年) 8月1日嘉義郵便電信局打貓出張所設立的「新港街ニ郵便取次所」,此郵便取次所乃在彌補郵便局未普設不便之處,主要因一般民眾交寄通信小包、郵便物乃至匯單儲金,需特意遠涉至郵便局所在地諸多不便,故設立郵便取次所協助郵務工作。

郵便取次所一般由地方仕紳富豪負責經營,「新港街ニ郵便取次所」即由時任嘉義廳參事的地方聞人林維朝擔任管理人,地址就設在打貓西堡新港街703番地(現林維朝故居),主要負責郵便切手賣捌所(郵票買賣)、遞送郵便物、小包郵便物、辦理呈出郵便匯單、收付郵便貯金、郵便振替貯金等等業務,其功能猶如小型郵便局,直到1914年(大正3年)新港設立三等郵便局為止。

1914年(大正3年)12月6日臺灣總督府告示第186 號,同年12月16日新港三等郵便局正式成立,地點設立於打貓西堡新港街453號番地(今新港分駐所斜對面,濟民國藥房一帶)。1920年(大正9年)10月1日臺灣開始實施「臺灣街庄制」,新港郵便局改名為「新巷郵便局」。

 

 

 

註1:清末臺灣郵政總局轄下設有2個總站(負責與各郵站傳遞信件、與大陸各口互寄軍公文件)、17個正站(負責信件收寄、傳遞與郵票發售,對腰站的外勤郵務稽核)、13個腰站(位於正站之間,僅辦理郵件接遞工作,不收寄郵件,不發售郵票)、13個傍站(支線上的郵站,職掌與正站相同)。

註2:1897年(明治30年)12 月20 日大莆林郵便繼替所廢止,改為郵便受取所,1898年(明治31年)因他里霧郵便局於9月16日開設,兩地距離甚近,故於9月15日廢止大莆林郵便受取所。1901年(明治34年)4月30日廢止打貓出張所,改設大莆林出張所設立取扱,1904(明治37年)年6月8日又廢止大莆林郵便出張所,移轉改置打貓郵便出張所,直到1913年(大正2年)才又再度設立大莆林郵便出張所,1918年(大正7年)3月25日廢止大莆林郵便出張所,同日改升為大莆林郵便局,1920年(大正9年)10月1日更名為大林郵便局。

註3:1898年(明治31年)1月21日設立打貓(民雄)郵便受取所,1899年(明治32年)4月1日改打貓郵便出張所,1901年(明治34年)4月30日打貓出張所廢止由大莆林出張所取扱,1904年(明治37年)6月20日再改回嘉義郵便電信局打貓出張所,1913年(大正2年)1月31日打貓出張所廢止,同年2月1日升為打貓三等郵便局,1914年(大正3 年)12月21日打貓郵便局郵便集配事務開始,1920年(大正9年)10月1日打貓郵便局更名為民雄郵便局。

註4:嘉義管內採訪冊成書年代約略為1897年(明治30年、光緒23年)~ 1901年(明治34年、光緒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