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交流道

【383期】以設計驅動社會創新與永續轉型

作者:楊振甫◎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本會董事

目前在我們身邊的可見人造之物,多數都是透過「設計(Design)」產生的,公園、街道、電視廣告、通訊軟體貼圖等,不可否認設計這門專業,在從工業革命以來,就扮演人類社會及產業進步的重要角色。但曾幾何時,設計也造成這個時代的重要問題及挑戰的來源。想想,產品為了更吸引消費者,多層次華麗的「包裝與宣傳設計物」在消費者購買後,就拆掉即丟。為了讓消費者更方便用餐,因此有了「外送平台」服務設計,然而,卻導致一次性的餐具過度使用、以及外送員在路上車禍的數量(台北市平均一天6 起外送員車禍)激增。

在《設計一個更美好的世界》(Design for a Better World)書中,唐·諾曼(Don Norman) 提到「設計、永續性和社會結構」之間的交集。他指出設計行業,從過去到現在曾造成了許多不永續的做法和社會不平等。但他也相信,設計」擁有改變這些趨勢的力量,通過「以人為本」和「專注永續」的設計,來應對當前的氣候和社會危機。這個觀點,很呼應地也在剛於10月在台灣落幕的「2024國際循環設計週(2024 Circular Design Week)」被提出,多位國內外專家指出這個時代的永續設計思維,更要考量「社會多元共融」、以及「人類以外需求(Beyond Human eing)」,才能真正再往下一代社會創新與永續韌性的發展邁進。

而實際上要推動或落實新的設計思維的途徑為何? 從過去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長期推動社會創新,以及透過地球解方(Earth Solutions)驅動新永續行動的加速及影響力放大經驗來看。首先,要能有效率地「降低資訊不對等」,意思是讓許多決策及設計過程,能夠奠基過去在全世界角落的標竿與代表案例及經驗累積,同時,也盡可能把關鍵利害關係人邀請進設計流程之中,透過好的「引導(Facilitation)」進行設計共創,才能有共識及策略地將跨域「資源與目標」進行整合與規劃推動,並奠基在各自過去的基礎上加速行動達標。

再者,設計在共同考量的層面上要能更全面與整體(Holistic Approach)。例如,談永續發展不能只聚焦減碳,因為若沒有考量到經濟面與社會面,就有可能無法推展與落地實行。在《電燈泡的陰謀》紀錄片中,介紹了一顆正常使用下亮了超過一百年的電燈泡,說明了百年前就有技術可以發明如此長壽的產品。然而,為什麼現在買不到這樣長壽不滅的電燈泡呢?其實背後就是因為「商業模式」無法支持,當時並沒有廠商願意持續販賣長壽電燈泡,因為會導致越來越少顧客上門。2024 地球解方年會也帶出一個相類似的觀點,就是現在在討論的「循環經濟」,真正的重點及挑戰不在循環、而是經濟。都是說明現代的設計師或設計團隊,應該要有全面性的思維,才能打造下一代社會與永續所需的解決方案。

最後,設計在這個時代更需要切入在「行為」與「行動」的設計。《2023 Kantar 凱度全球永續發展指數產業報告》指出,雖然高達84% 的消費者嚮往永續生活, 卻只有27%的人積極改變行為!其中設計的關鍵,就是在於是否可以讓未來的社會與永續設計的「門檻可以降低」,讓大家覺得可以做得到、願意試試看。另外,就是能進一步提升行為與行動背後的「誘因」,加強利害關係人從「心動到行動」的距離可以縮短。如2024年我們推動的「永續教科書」產學合作平台,就是期盼透過教育為手段,把許多重要的永續議題帶到校園、帶回家庭與社區,使得孩子們也作為大人驅動行為的鑰匙,讓倡議可以成真、改變可以真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