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海塑島」其藉由《禮記.坊記》子云:「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宋.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反思人類在短暫及渺小的世界中,不斷地追求工業化與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類的行為卻已對土地及大海,產生了不可磨平的痕跡。然而「塑」又具有「形塑」和「塑膠」的兩種涵義,臺灣島上高山峻嶺、林木蔥綠、生物多樣性,形塑而成美麗寶島;卻也在追求現代化國家的競逐中,被人為汙染破壞、垃圾入侵,塑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研究分析,海洋垃圾種類很多,估計每年全球有480萬至1270萬噸漂浮垃圾流入大海,有20%會漂浮、80%會沉沒,如漁網。其中有50% 可能被風浪打上岸,其他則繼續漂浮,經過日曬、風浪拍打,不斷風化、分解、碎成塑膠微粒,甚至變奈米級大小,透過食物鏈傳遞、累積在生物內臟和肌肉組織,最後可能就被人類吃下。
林純用以個人生命經驗的反芻與思考,長期關注台灣這塊土地的生態環境議題,希望透過創作反映台灣的自然現況,為環境發聲。他受過油畫材料的專業訓練與養成,但是近年來更擅長以材料的物質特性、作品的龐大量體,以及透過身體踏查的經驗專為藝術行動,面對土地、歷史、民眾與環境,選擇以毫不閃躲的態度與方式,從現成物、議題直接呈現種種他對生命與環境的種種思考。
此次展覽分為「塑膠世」、「海神廟」兩大主題,在經濟與工業化的發展下,人的生活習慣與行為改變,造成整個大環境的影響與變化,海洋生態的汙染,海中生物成了最大的犧牲品。因此,藉由身體、材料與藝術行動直視殘酷的現實,重新找回生活中失落的環節,並希望覓得生命的新動能。
「塑膠世」試圖連結到當代社會與現實情境,省思全球氣候變遷、地球過度開發、天然海岸因為人們的建設而慢慢的在消失等環境生存議題,作為地球上的一員應有的責任,藉由藝術作為媒介,啟發眾人的改變,透過藝術的力量來達成警世的目的,邀請大眾共同關注環境永續議題。
「海神廟」探討海洋中的萬物,如同希臘神話中擁有眾多「掌管大海的神祇」,然而在現代消費社會無數產品的生產,均仰賴石化工業,生活中提供的塑膠不僅方便、廉價,而且萬年不壞,唯一的代價則是乏人問津的汙染。近年來,全球海廢問題不斷地擴大與嚴重,不僅破壞自然環境,危害其他物種,更犧牲成為了祭品。
藉由藝術工作坊帶領基金會義工們,使用大甲媽淨港計畫所回收各式垃圾品,共同創作《新港明日餐桌》塑料大餐,紅色圓桌上的辦桌菜,遠看時非常逼真,近看的時會發現都是一些家庭回收塑料、農廢塑料,還特地請新港在地總鋪師開出新港辦桌菜常使用12道吉祥菜名。
【 浮海塑島】展覽資訊
✦展覽期間:即日起至7月7日(日) (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學校團體預約參觀不在此限。)
週二至週五14:00~17:00 週六至週日10:00~12:00、14:00~17:00
✦展覽地點: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 ( 嘉義縣新港鄉登雲路111巷2號)
✦洽詢電話:團體參觀05-3745074
✦工作坊學員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昭雅・李懿文・李淑萍・吳寶市・林怡岑・林明琴・胡家菱・洪麗卿・張芳萍・陳朝江・陳淑徵・許林素玉・蔡育誠・簡嘉嫻
◎本展覽開放時間,得因本會各項業務酌予調整,遠地參觀者敬請事先電話洽詢,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 書活講堂】環境生態與藝術的對話
✦講座時間:6月15日(日) 14:00~17:00 ✦講座地點: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
✦主講人:張卉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與談人:林純用(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