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車站變遷
新港車站設立於1911 年8 月30 日,為北港糖廠嘉義線初始站之一(1920年實施街庄制時, 改名為「新巷車站」),原始以載運甘蔗原料、貨物為主兼營客運,故新港車站設立於郊區,以方便原料、牛車及地方物產裝卸,其場站位置約略在昔日新港保齡球館附近。
1914 年新高製糖會社嘉義工場(大林糖廠),另外開闢了大林至新港間的營業線(簡稱新港線),其在新港的車站就直接設立於奉天宮媽祖廟前,稱為「新高新港站」(今德旺商旅、臺電新港服務所一帶)(註ㄧ),位置顯然比北港糖廠嘉義線的「新港站」更為優越,當時北港糖廠權宜之計只能依賴「洪炳線」輕便臺車(後述)接駁至媽祖廟前街面。
北港糖廠嘉義線和大林糖廠新港線兩條輕便鐵路,當時分屬不同製糖會社經營,兩線不僅是行旅要道,更是往來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兩大媽祖信仰重鎮要徑,彼此互爭「進香鐵道」而異常激烈,促銷搭乘優惠活動也時有所聞。
北港糖廠也日漸察覺到新港車站地利不便的缺失,與其遠在郊外不如近移至新港街面利益更大,加上新港街仕紳鄉民不斷請願要求近移,但因所需經費龐大高達20,000 圓,加上場站用地取得困難,故遲遲無法動工移置。
遷移一事直到1920 年才有了轉機,當時由林維朝、林蘭芽父子,以及林甲炳等人捐出3 甲土地,解決場站用地問題之後,於同年開始著手規劃線路鋪設工事。1921 年4 月1 日新港線改道完工,新港車站遷移至新港街面(今中正路新港鐵道公園)繼續營運,名為「新巷車站」。
1928 年後北港糖廠嘉義線與大林糖廠新港線,共同使用「新巷車站」(註二),1933 年後大林糖廠新港線廢除之前所設「新高新港」站,此後新港街面僅剩這處唯一車站。臺灣光復後將「新巷車站」恢復原名「新港車站」,此站不僅為往大林方向重要交會點,也是南北平行預備線重要樞紐。
北港溪橋車禍
嘉義線營運看似一帆風順實則不然,尤其沿線跨越朴子溪(牛稠溪)、北港溪這兩大溪流,風災豪雨是其最大考驗。此兩流域上游集水區範圍雖然不廣,但降水強度大極易致災而塌陷中斷,在《南港警察官吏派出所街庄沿革須知簿》即多次記載關於北港溪鐵道橋梁為水患所害紀錄,在近代諸多水患之中,尤以日治末期北港溪橋的大車禍最為慘烈。
1943 年北港糖廠嘉義線,發生臺灣糖業鐵道史上最嚴重的傷亡事故,該年(1943)7 月18 日由六輛客車和十輛貨車組成的編號第23 號混合列車,從嘉義站開出於下午1 時40 分抵達北港溪橋時,就在車頭快通過抵達北港端時,瞬間橋梁塌陷,機關車頭、客車和載有829 袋消費米的貨車,全部掉入湍急的溪流中,僅29 人獲救,其餘乘客悉數罹難人數不詳,罹難者包括當時北港郡知名人物曾人潛(註三)。
北港汾津吟社(1922 年北港聞人曾席珍所創立)員陳培坤先生,於慘案發生隔月8 月18 日在《詩報》第301號,作詩為之憑弔〈弔北港溪遭難者〉:「天災忽動鬼神驚。不意笨溪慘淡生。軌斷車沉人溺水。父傷子哭弟哀兄。一朝遭禍身難測。十里尋屍跡未明。他日橋邊流急處。羊曇涕淚弔亡氓。」;1944 年3 月20 日又於《詩報》312號發表〈北港溪慘事〉:「激流溪陷軌途傾,軋斷車翻大刼生。禍及旅人災滅頂,笨津千古恨難平。」
橋梁沖毀時正逢二戰末期,日本戰況吃緊無暇顧及臺灣本島建設,當時物資匱乏諸事維艱,橋梁遲遲無法重建,嘉義線暫時止於北港溪南岸的舊南港,設立臨時車站應急,貨物往來再度依賴竹筏、竹橋接駁。不久河道再度侵蝕危急臨時車站,為考量安全再度將臨時車站,移往東石郡六腳庄崙子(今六腳鄉崙陽村),稱之為「假北港停車場」,也就是臨時北港車站之意,光復後稱為南北港車站(地停用後,於1956 年設立北美國小)。
註一:1911 年北港製糖會社開設嘉義線時,已設立「新港站」,1914 年大林糖廠開設新港線時,也設立「新港站」簡稱「新高新港」,但名稱還是過於相似,為避免兩者混淆,故於1917年2月4日將大林糖廠「新港」車站,更改名稱為「奉天宮前」車站。
註二:1927 年北港糖廠併入大日本製糖會社,1926年原大林糖廠所屬的新高製糖會社股權,大部分也由大日本製糖會社所取得,亦即兩糖廠漸歸同一家會社所經營。
註三:曾人潛(1898-1943)北港聞人曾席珍長子,其岳父蔡然標為清末秀才,日治時期曾擔任北港街長、區長及朝天宮管理。1920年曾人潛任北港青年會會長,1925年任水林庄長,1928 年配授大禮章,1935年任北港信用組合理事,1936 年當選臺南州會議員。
為紀念新港衛生所喬遷,新港世紀回眸接下來將會介紹新港衛生所,以及新港公衛發展史,若有相關的照片或影像歡迎提供,以充實圖文內容。
聯繫方式cyyfra@gmail.com 或洽0932918026 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