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間厝站──緣於明鄭時期盧姓人氏到此墾殖時,最初只蓋三間茅草屋故得此名。根據武澤贇太郎於1944年所編,《臺灣私設鐵道乘合バス運賃表》尚無「三間厝」站名,故推測此站應於台灣光復後才設立。
中洋站(菜公厝站)──菜公厝地名源於江姓祖先,在此種菜,挑至市街販賣,故而得名。菜公厝車站設立於1912年2月3日,初始為一簡易乘降場(臨時停車場之意)。
1920 年12月23日遷移至現址,仍沿用原菜公厝為站名,大約1963年以後,因地點鄰近中洋仔才改名為中洋車站。
板頭厝站──古地名「笨頭厝」、「阪頭厝」、「半頭厝」,周鐘瑄《諸羅縣誌》載有「阪頭厝陂在打貓西。康熙四十七年(1708),莊民合築」,余文儀《續修台灣府誌》亦有「縣丞在笨港板頭厝⋯⋯雍正十二年(1734)移建今所」之記錄,其與笨港同屬臺灣西南部早期開發古聚落之一。
1911年8月30日嘉義線開通即已設立板頭厝站營運,蒜頭糖廠崙仔線在附近交匯。1982年嘉義線停止客運業務,1998年停止貨運業務後,於2001年4月拆除木造車站,目前的板頭厝車站為復舊建築。
灣仔內站──頂灣仔內與下灣仔內原為笨港溪(北港溪)曲流南岸聚落,因笨港溪河道屢屢變動,溪流不斷的侵蝕沖刷改道,致使頂灣仔內居民遷往北岸,後來行政劃分為雲林縣北港鎮。下灣仔內(嘉義縣新港鄉)也因北港溪河道經年累月的沖蝕流失,聚落跟著遷徒人口大量外移。
1966年,灣仔內又因北港溪防洪工程全數遷村,部分居民遷至此地形成一新聚落(由舊厝底遷移而來),為方便沿線學生上,1952年10月24日大林糖廠新港線(此時期也稱北港線)即已增列本站,爾後在北港糖廠嘉義線停駛後,本站隨即被拆除。
北港站──北港製糖株式會社北港車站於1911年8月30日設立營運,而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第一工場(虎尾糖廠)五間厝至北港間的北港車站,則早於同年5月28日開始營運,兩站初始互不隸屬,場站位置也不同。直到1915年北港製糖會社併入東洋製糖會社,1927年又改隸大日本製糖會社後,兩車站間及路線才開始進行整併的工程。
整合後嘉義線(北港—嘉義)、口湖線(北港—口湖)、北港線(虎尾—北港)均以北港站為發車中心,至此成為糖鐵重要運輸樞紐,1950年以後更是南北平行預備線(註)的大站,奠立了北港站不朽的地位。
註:臺灣光復後基於軍事戰備考量,國防部指示臺糖延伸或新建線路,將臺中至屏東之間各糖廠的鐵道,修築與縱貫鐵路線平行的路線,以防戰時南北交通中斷,稱之為南北平行預備線(簡稱南北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