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梅山大地震
距前次大地震為時不到二年,1906年(明治39 年)3月17日6時43分,強震再度襲擊嘉義地區,此次烈震以打貓(民雄)為中心,北至斗六,南至嘉義,東至梅仔坑(梅山),西至新港之間的範圍受創最慘重,因斷層線穿越新港街庄,故而造成天崩地裂般巨大損害。新港街庄橫遭蹂躪,地表龜裂縱橫無數,到處湧土噴砂。
前年(1904年)地震所倒塌屋宇,在街庄眾民戮力合作之下,市街外觀方漸趨復舊,強震的再次襲擊,使原已搖擺欲墜宅房,終告不支紛紛倒地,市街過半潰倒災情悽慘。
根據當時臺灣日日新報記載:「新港支廳之下。其災害最巨者亦為該市街。即死者內地人男女各1人、本島人男女47人、重傷者33人、輕傷者65 人。又家屋之全壞者295間、半壞者143 間、大破者58間,其他各村落之同受此害者」。另外,依據大潭庄派出所紀錄,其管內即死者男女12人、重傷者8人、輕傷者9人、家屋之全壞者57 間、半壞者39戶;且當火災初起之時,其被全燒者尚有二戶焉(1906年3月25日震災狀況踏查記),當時受創頗重由此可見一斑。
此次主震後分別又於3月22、26日,以及4 月4、7、8、14日發生規模大小不等之餘震,當中又以4月14日半夜3時27分及早上7時55分所發生劇震,再度波及台灣全島,導致嘉義以南的鄰近地區房舍幾乎全遭摧毀。
此次震災前後在新港地區總共造成163人死亡、重傷112人、輕傷197人。瞬間大量急需救助與治療的重傷患者,嚴重暴露出醫護人員和醫療量能不足的迫切問題,為因應醫護人員、醫療器材短缺的現象,乃在重災區開設臨時醫護收容所。總督府為此緊急動員台中、台南醫院的醫師即刻支援,新港分配到二名醫師、三名助手、二名護士。
震災家戶不計其數,新港支廳下全潰、半潰、大破、破損等合計1,363戶。連名聞遐邇的新港媽祖廟奉天宮,也在這一次強震中難以倖存,前殿全毀夷為平地,僅餘龍邊的日月門。而前次地震中受創甫修復完成的新港支廳舍,亦在此次震災再度重創成為斷垣殘壁;至於文教聖地「登雲書院」更泯滅淪為一片廢墟,其所遺之聖賢牌位、神像暫移大興宮後殿權充安頓,1835年(道光15年)所立「新建登雲書院喜捐緣金名碑」也傾圮長埋廢墟之下,直到1966年文昌國小在與臨界天主堂附近興建房舍時,才被挖掘出土重見天日。
災難亦讓街庄眾民「心腹沮喪、魂飛魄散,新港市街如何存續維亡之不無疑問」(《嘉義地方震災誌》,1907:255)。強震也間接導致奉天宮天上聖母繞境十八街庄,「頭香」所在的海豐庄,最終消失在阡陌縱橫田野之中灰飛煙滅,僅留殘磚瓦礫深埋於地底中,從此繞境「頭香」改道大潭後底湖庄(註一)。
接續而至的二次強震幾乎將新港街夷為平地,其「災害頻次,民力疲弊至極,復舊困難」(《嘉義地方震災誌》1907:399-400),連日治當局都認為重建艱困,當時新港街流傳著一首歌謠:「二月廿三(國曆三月十七日)大地動,攏總壓死數百人,街民相招要散港,宮尾大人擋不通(註二)」。所幸災後鄉民憑藉著堅強意志力浴火重生,胼手胝足重新打造家園,才能讓文化新港薪火相傳綿延至今。
俗云:「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百年震殤歷歷在目,我們無法預知強震何時會再度來襲,只能祈求上蒼庇佑福地。此文的目的不是要勾起災難的驚悚回憶,而是要提醒大家居安思危,平常做好防災準備,才能時刻保平安。
註一:「海豐庄」位於大潭村後底湖西側,現僅剩「海豐」、「海豐洋」等殘存舊地名。新港境內還有一個「海豐仔」(今海瀛村)地名,此兩庄地隔南北大不相同,容易混淆。
註二:宮尾大人是指曾任新港支廳警部補的宮尾邦太郎(1902 ~ 1903年,任嘉義廳新港支廳,1905~ 1907年調任職嘉義廳警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