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370期】百年震殤史(上)

作者:張耀元◎文史工作者

震央三間厝
今年在炙熱酷暑的八、九月中新港地震連連,相信令許多鄉親都心有餘悸,震央約略在三間厝附近,除了9月5日規模達5.5之外,其餘僅4.5 ~3.2不等,最大震度5級弱,雖屬極淺層地震(深度7.7~ 9.5公里),但有驚無險並未釀成災害。
綜觀近30年來新港地區,除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及1022嘉義大地震,造成比較大的災損,也使奉天宮主體受損重修之外,一般致災性強震不多見,且震央幾乎都遠離新港。
但若將時間軸拉長,回顧百年來地震史,老天爺可就不一定怎麼眷顧這塊寶地了!
1904年斗六大地震1904年11月6日凌晨4時25分,嘉雲地區發生芮氏規模6.1級的災害性地震。由於地震發生在凌晨,多數人尚在熟睡當中,加上當時的建築物多以茅草屋、竹管仔厝、土埆厝(泥土、稻殼、稻梗混合石灰或牡蠣殼灰為膠著劑,堆砌而成的房屋)為主,復加震源深度僅7公里相當的淺,地震規模雖然不大,但卻在嘉義廳、斗六廳、彰化廳等地,造成重大傷亡。總共釀成145人死亡、50人重傷、107人輕傷;民房全倒590戶、半倒1,085戶、大破395戶、破損1,618戶等,建築物災損金額高達105,155日圓。
其中又以震央所在之嘉義廳新港支廳(轄新港區、大潭區、月眉潭區)的災情最為慘重,計有85人死亡(佔總死亡人數59%)、25人重傷(佔總重傷人數50%)、42人輕傷(佔總輕傷人數39%)(註一)。
新港街面臨馬路二側,東西向連排建築物破壞特別嚴重,幾乎全部傾倒,而月眉潭庄(新港鄉月眉村、月潭村)則發生大規模的土壤液化現象,到處出現地層塌陷、噴砂與噴水等情況。

註一:鄭世楠等,台灣十大災害地震圖集,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