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藝文導覽

【323期】「新港作食人──掌上翩 By HAND」創作展

作者:許村旭/藝術家

中庄社區長者/楊海茜 指導
月眉+月潭社區長者/陳俐穎 指導
南港社區長者/許村旭 攝影
1/2自然農場/黃頌華 繪製
策展、裝置/黃文淵

世居村裏的人家,世代大多務農,農暇打零工、照顧孫子女,打理日常民生,朝暮面對生活的一切細瑣,面對生命的態度總是充滿活力與熱情。村裡的長者都有一雙好手,他們身上的故事歷經歲月更迭,年復一年在村裏流傳著。他們孰悉彼此成長的點滴,也在生活之外齊心耕耘,以歲月洗煉的豁達與靈巧雙手創造出「掌上翩翩」的萬種風情,準備迎接面向未來無限可能的新風貌。

與傳統的對話
陳俐穎v.s月眉+月潭社區

藝術家陳俐穎與這班具渾厚哲思底蘊與人生智慧的學員們一起相互學習、一起創作,長者們上課時興致高昂的強烈求知慾,主動提問積極參與、歡笑聲不斷。有感而發的陳俐穎在這次「掌上翩」的展覽論述:「新港地區務農為主,勞動、手部是最常使用、最重要的。於是此次翻模,並使用石膏灌出學員們的手(用石膏到前手臂一半的位置),搭配當地的交趾陶做裝飾。學員們的石膏獎盃-手(骨幹)雖然是沒加工過的,只有單純石膏的白色,但手部的紋理最樸實的樣貌顯現出歲月的痕跡,象徵著他們支撐起家庭、這個地區的精神。具有在地傳統特色的交趾陶和參與活動的老人家們一樣,都具有時間的積累、建立起專屬於新港的特色;透過模仿剪粘拼貼方式妝點,也是向此傳統技藝致敬,與石膏手相互交織,成為最獨特的存在。」
在她另針對日曆的創作描述:「看似普通的日曆中,我所選擇的日期為活動前中後三個月富含「豐收」意味的三個農曆節氣:秋分(國曆9月)、霜降(國曆10月)、立冬(國曆11月),設計出模仿手撕日曆形式的獎狀,空白處請學員們繪製出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態或他們對社區有關的記憶符號,下方空白處(一般原為廣告內容)請學員們寫出種植什麼農作物或從事何種職業,並簽上大名,不僅是對學員們的感謝參與,更希望學員中無論是務農者及辛勞、認真生活著,甚至未來展場中的觀眾,每天都能收割最豐盈飽滿的果實。」

與土地的對話
黃頌華v.s1/2自然農場

藝術家黃頌華是以2008年成立的 「二分之一自然農場」的緣起意義:「生產的1/2義工自用, 1/2新港文教基金會推廣展售,期讓更多人分享具公共參與及環保精神的健康美味蔬果,建構跟土地相處的關係。」做為創作對象。故事體裁以生動曼妙的筆觸與豐富的色彩為經緯,描繪出飽滿的生命張力挾帶魔幻寫實的情節鋪陳,集實踐力、知識性、想像力的十幅質量皆具上乘的圖文漫畫力作,觀後讓人心生著迷與共鳴。黃頌華筆下平素經常以「辣椒人」做為創作發想的靈魂人物,長期悠游在藝術領域中,創作不輟。

與泥偶的對話
許村旭v.s南港社區

早年新港有位許龍興老農夫自四十餘歲起,無意間開始利用農暇時光,在自家三合院前用水泥及鐵線,捏塑出一尊神像,自此起即一發不可收拾。民國60幾年還在上小學的後代子孫,今年54歲的許仁旭印象深刻的敘述阿公當年做泥塑時專注的神情,幾乎是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有時甚至在三更半夜等不及雞啼就已摸黑在豬欄頂著月光攪拌水泥,就怕醒來後靈感消逝;或是下雨天無法下田時他卻暗自竊喜,又有滿把的快樂時光,一邊聽廣播劇裡說書人道出的情節;一邊想像著畫面,就忘我的栽進泥偶造型的創作天地裡。看著如今已溢出三合院外,沿著路旁排溝兩岸,列陣林立的水泥塑群像,讓人撐目結舌、驚嘆連連,一尊尊生動造型中,同時藏著曲折的故事。若許老先生還在世,半年來南北往返無數個晨昏拍攝許老先生遺作的我,一直很想問他一句:「四十歸年來捏這些ㄤ仔的時準,你到底攏低想啥?」

與記憶的對話
楊海茜V.S中庄社區

近年來以色彩鮮豔奪目的毛線融合秀異編織技法,創作出巨大地景裝置藝術作品,受到藝術圈矚目及各界青睞的編織藝術家楊海茜,是用竹皮及布繩在海漂竹搭建的雙合寮仔做編織造型美化。來中庄村一起上課及創作的學員,年齡層從80~95歲,好學活潑程度,絲毫不亞於年輕世代。且竹皮、布繩材料更是與學員們成長經驗息息相關,也喚起學員們孩童時幫家裡用竹皮編製雞籠、看大人們用布繩固定各式瓜架,植栽蔬果的成長記憶。
歲月是一把刀,黑了木耳,紫了葡萄,軟了香蕉……。時間是世間萬物的大魔術師,總是無聲無息悄悄在改變一切的美好。唯獨當餘生無論還剩多久,任何時候只要願意張開雙手,將歲月煉成的視野與養分,創作出一件屬於自己的代表作,一切的美好終將化作掌上翩翩的花朵,綻放在熟識你與想熟識你的人眼前。記得你最美好的回首一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