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祖墳及設置碧風煞兩年後,光緒十三年(1887),兩代單傳的第四房後裔林維朝考中秀才,光耀門楣;爾後,林維朝誕下四兒,子孫滿堂。其他各房亦多有旺丁旺財之喜。風水之說,似乎冥冥中有所應驗。
昭和八年(1933),高齡66的林維朝已逐漸衰老,深知來日無多,他請來北港郡元長庄(今雲林縣元長鄉)地理三僚春正派著名的地理師侯亨元,重新審視歷代祖先墳塋風水,且預擇自己百年後的安頓處所。他選擇了開台祖林羨祖墳右側的自家?地,作為日後埋骨的風水寶地,並交待子孫務必採傳統土葬方式,不可用東洋風格的日式墳塋模式。
林維朝亦接受地理師侯亨元的建議,因柳仔溝的過脈損壞,恐對宗族運勢不利,故為加強碧風煞的靈力,在碑體上增雕碑頭,上刻鬼瓦圖騰浮雕,並在石碑兩側增設肩石以鞏固碑體。碧風煞的高度,遂增至230 公分(約7尺6寸),寬88 公分(2尺9寸),矗立在小山峯上顯得巍峨高聳,成為該地的地標。
昭和九年(1934)四月廿六日,林維朝過世,享年67歲。出殯時,扛棺材者清一色為五社林族親,民眾自動擺出香案祭拜。其子孫亦遵照遺言,將其安葬在后庄廍地塚,並採傳統土葬模式,墓前之對聯乃其門生洪大川親撰。
按古制,一般石敢當高4尺8寸,寬1尺2寸,厚4寸,埋土中8寸,實高4尺。而后庄廍地塚的碧風煞石敢當,則高達7尺6寸、寬2尺9寸,且又立於小山峯的至高點,故其鎮災、止煞、納福的神力更加廣大。
民國69年(1980),中庄陳氏家族在碧風煞的正後方,建一座六角形三層樓的納骨塔-陳姓慈恩塔,安置數百位先人遺骸;爾後,曾任省議員的林樂善,亦在其後方建設家族墓園;許多美輪美奐的私人墓園,亦紛紛環列興建。碧風煞石敢當遺蔭所及之地,似乎已成了風水寶地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