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醫學帶來的觀念轉變
今年盛夏,因緣際會來到嘉義新港,參與101年PGY的社區醫學訓練。在陳錦煌醫師以及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協助下,我得以用一種完全不同於醫院立場的視角去觀察「人」和「社群」的健康議題。原本以為所謂社區醫療,就是單純地走出醫院診所、深入社區罷了,但我卻從來沒有想過,其實在這樣的過程中,大多數醫師仍舊戴著醫療本位主義的眼鏡,將自己在醫學院所學的知識毫無調整地應用在社區互動當中。在目前的醫學教育中,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學習如何「給予」醫療,卻比較少機會學習「觀察」。尤其是針對社區健康議題的觀察。要在一個社群中找出健康需求,的確需要一番功夫,其中包含醫病信任、溝通、了解、參與等等。在「走入社區」的簡單動作中,其實有非常多細節與技巧需要注意!雖然這次在新港的停留時間只有短短兩個禮拜,我仍試著逐步調整自己的觀察角度。漸漸發現從不同視野看出去,風景的確美不勝收。
身、心、靈、環境和社會
在豐富的課程安排下,我參與了志工送餐服務、家訪、血壓站據點、社區內各個運動社團和各項民俗療法。在這個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體會到什麼叫做「全人醫療」。以往課堂上口號式的健康宣言,在我面前轉化為各式各樣的生命故事。還記得某次家訪去拜訪一對母子,老媽媽已經八十多歲,患憂鬱症的兒子六十幾歲,藉由領取老農年金和殘障補助度日。兩人都不識字,吃藥只能靠鄰居幫忙,曾經因為用藥不當而產生許許多多問題。這不禁讓我想到在診間時,許多醫生可能只看得到疾病的狀況和治療效果,卻忽略了病人同時也有許許多多社會和環境方面的問題需要處理。
另一次去家訪時,志工帶我們探視一位中風的老伯伯。老先生雖然中風十幾年,但他非常認真復健,目前已可自己行走。面對身體的不便,他總是懷著不服輸的樂觀心情。不過,當他聊到他的家庭,兒子們如何把他趕出家門,如何把土地賣掉等等往事時,卻悲從中來,當下老淚縱橫。這件事震撼了我:身為一個醫師,即便身體上的問題能夠幫助病人緩解,在心理和靈性層面要如何協助患者,仍是我們更沉重也更無法忽略的課題。
社區賦能及健康促進
這次觀察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基金會志工組織和扶緣志工團隊。新港社群讓人敬佩的一點,就是很多很多事情都是民間自發的:藝文展演、環保議題、健康促進等等都不再只是個體和公權力之間的關係。在這些志工團體有組織地運作之下,許許多多的「能力」都回歸到社區住民本身,進而形成一種得以永續循環的模式。志工常設的血壓站據點和送餐服務,不但成為居民健康的守護者,也成為街坊鄰居互相關心的一個媒介。這種由基層聚集的自療力量和由上而下的健康政策執行完全不同!此外,我也漸漸體會:有健康的社區,才有健康的個體。各種社區內的運動性社團就是很好的例子。由於本次的健康議題我們鎖定「運動習慣」當作調查標的,在這兩個禮拜中,我們參與了很多運動性社團的活動,包括太極拳、外丹功、元極舞等等。我們發現在團體的力量下,長者能夠比較規律地維持運動習慣,且在心理、靈性層面也比較健康。不只如此,團體成員間常常互相關心、互相提供醫療資訊,也間接達到了健康促進的功能,衷心希望未來能看到台灣每一個社群都可以自己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