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食人」──製造食物的人
「食飽未!」這句話的背後,代表的是「民以食為天」的思想,當我們每天為著三餐賺錢打拼時,會不會就漸漸遠離了土地?忘記了食物其實是來自大地、來自農村,而不是來自超市或是從餐廳變出來的。
透過本次展出的影像,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土地上這一群為我們製造食物的「作食人」。
攝影何經泰
現任明報週刊副總編輯、政大哲學系畢業。
曾任天下雜誌、時報周刊、民生報、自立早晚報、時報新聞刊、工商時報等攝影記者;Playboy中文版攝影指導、Smart智富月刊攝影主編、非凡新聞e周刊攝影主任。曾榮獲第7屆台北文化獎,以「都市底層」、「白色檔案」、「工傷顯影」等主題於國內各大藝廊舉辦個展,「台灣攝影新世紀」等於巴黎、東京、香港舉辦聯展。
作品主題:農民嘩聲
現代生活經常被微縮為城市生活,鄉村因此被遺忘了。這種狀況令人憂慮,因為沒有了農村、農業與農民,都市化的節奏其實也不可能完成。
這組五十張的相片,實際進入俗稱台灣穀倉的雲嘉南,也就是供應城市食物的地區──新港鄉,讓勞動者站在自己的工作場所,用自己的語言,話出對農業政策的感觸、複雜心聲。平時很難接觸到的農民們,將透過相片和聲音的中介,直接面對觀者。這也是讓觀者直接面對農民,以農村的多彩、豐富,作為另一種側寫方式,在快速變化的都市生活裡,正向表達生命和土地最親近的關係、想法以及創造力。
紀錄片陳韻如
台大哲學系,政大哲研所,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紀錄片作品包含:2006台新獎入圍作品《希望之海》台西參與式壁畫製作過程,2007女性影展入選2006《未完成的行進》,2004《唸哲學系的女子》,2005《天色未明》,2007《24P 顯影》攝影家曾敏雄,2007《畫家張立曄土石流個展》等
創作理念
紀錄片作為一個展覽的呈現方式,這是一個新的嚐試,有別於國內一般的影展放映,但是相同的本質都在溝通與傳達。如何透過影像來感動觀者,並不是我的初衷;如何透過影像來促使觀者與被攝者進行相互理解的可能,才是影片放映要去努力的。這次影片展覽的素材是以6~8月新港鄉農民的農事活動為主要拍攝內容,發展出以下幾個主題
1.稻農的不同型態:稻米是新港鄉的農產品大宗,今年第一季的稻米在產值和單位價格上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這當中我們看到了不同世代、不同農民的努力:有十大經典好米的得主,郭梓鋒老先生細心呵護的傳統;有中壯年代表楊宗耀先生的大面積栽種高產值的走向;還有新港文教基金會近年來推廣的自然農法。
2.從農園到餐桌的距離:新港有一家經營了10多年的有機農場,在中部最大的農民市集中一直是當地消費者最喜愛的生產者之一。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接面對面,是未來農業要突破產銷困境的一個值得推廣的面向。
3.年輕人的回流:任何一種產業,都需要有新血的注入才能延續。在新港我們發現,有不少年輕的面孔,他們帶來新的想法、積極的試驗新品種、思索未來的路。譬如,空心菜王子洪志遠先生,專種洋桔梗的林惠振先生,網室栽培美濃瓜的鄭立志先生,開耕耘機的林財億先生等等,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帶著笑容。
4.農民的心聲:畢竟不是所有的事都只有美好的一面,在少數成功者的背後我們還是看到了一群辛勤工作卻常常得不到相對報酬的農民們。他們的心聲,他們的需求,不知何時會被傾聽,這是一個溝通了解的開始。(這個部分,是以攝影家何經泰先生的靜照為主的延伸報導)
策展.展場裝置/黃文淵
阿淵工作室自由創作藝術家,台北縣南強工商(夜)美術工藝科畢業
1992成立圖克藝術専業有限公司;2001成立個人工作室致力於面具、木雕、油畫創作;2003苗栗國際假面藝術節邀請展、台北華山藝文特區「假面劇場」面具個展、工作室遷回嘉義太保;2005嘉義縣北回歸線夏至藝術節「鳥類觀測站裝置」;2006~2007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駐村藝術家;2008國立嘉義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光合作用」公共藝術製作、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社區學藝計劃藝術家、「立方米樂園」新港國際社區藝術節聯展等。
策展理念
糧食是維持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必要條件,但是,除了美味、健康,現代人有多少時間想到這些吃進我們肚子裡的東西是怎麼來的?這或許是由於這個島嶼長期以來的政策對於人民的照顧做的不錯,所以大家衣食無虞,自然的忽略了對食物源頭的關照。
即便是在近一兩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遷以及能源危機等等問題,導致食物成本攀升,糧價飆漲,糧食問題已經成為全球議題的同時,我們在台灣的幸福人民依舊感受不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除了那些以農為本的「作食人」。
「作食人」自古,這個名稱或許也被直譯為「在土地上的勞動者」,一種最接近底層、因而也是最卑微。但是這個卑微,往往是社會的不公平,是人們的不知感恩,以及或多或少的價值錯亂吧!如果我們可以一邊吃著麥當勞,一邊抗議菜價上漲。如果我們只關心自己的薪資調漲幅度太低,卻不去管每天吃的白米飯已經幾十年沒有調漲了。如果「作食人」的卑微因為他們收入低,而收入低不是因為好吃懶做,不是沒有收成,而是為了要讓大家有飯吃,那他們背負的就是全島人民的生食命脈。「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這是唐朝詩人李紳的〈憫農詩〉。所幸我們的農民並沒有餓死,但是,種田的辛苦、和沒有回報有豈是沒有餓死就可以事不關己的丟到一邊不管了呢!寧民餓不死,可是又僅止於在不死的境界而已!
於是我們重新回到農村,面對這些「作食人」的身影,讓他們自己發聲。不論你聽到的是失望、抗議;是不再埋怨的反求諸己;或者是新的時代,新的願景……都只是一個小小的記事,不是特別重要、也不是多麼了不起的發言,但是這些記事,這些小小的抱怨不爽和「你」──一直以來到現在都是做為觀看者,食用者,消費者的「你」,是有所關聯的。
如果我們相信人類是有自我檢討修正的能力,那麼讓我們一起來夢想一個美好的圖像,祈願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關係可以是更加的正面、和諧:消費者願意一起負擔生產者的風險,體諒他們在颱風天、氣後異常的損失,體諒他們的生產、運輸成本,甚至體諒沒有農藥的施用時,作物醜醜的樣子……;如此我們可愛樸實的農民,終於可以快樂的在土地上工作,不用擔心無力阻擋的天災、不用忍受菜販無理的苛刻,可以快樂的種出安全好吃的菜給大家吃…..這樣,不是很好嗎!
作食人─2009新港農民影像展
開幕茶會:98年9月26日(週六)上午10:00(含創作導覽分享)
展覽期間:98年9月26日至12月27日(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週二至週五14:00~17:00
週六、日10:00~12:00、14:00~17:00(學校團體預約參觀不在此限)
展覽地點: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嘉義縣新港鄉登雲路111巷2號)
洽詢電話:團體參觀導覽預約05-3745074 http://www.hkfce.org.tw
<蹦米香的遊藝生活部落>http:// hkfceart.pixnet.net/ blog
作食人─新港農民1日體驗
10/17起每周六,詳情請洽新港文教基金會05-3745074
◎本展覽開放時間,得因本會各項業務酌予調整,遠地參觀者敬請事先電話洽詢,不便之處,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