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0 的尾聲來到,首次進入板頭社區的劇場工作坊第一階段計畫告一段落;10月17日、12月5日,這群號稱千歲團的阿嬤們先後公開呈現了三場,在基本的故事素材之上,進行三次不同組合的版本,每次都展現了感動觀眾的魅力,可說為世局格外辛苦的今年,增添了溫暖的美麗!
回首廿餘年來,自己與新港的情緣深厚,特別是數次和不同社區的阿嬤們通過社區劇場有所相處,在幾個月每週一次的活動中,一起動動身體玩玩遊戲,舒展筋骨之餘,期望打開每個人身體聲音的可能性,同時活絡身心,練習進而習慣自我表達,以及與人溝通、團隊合作,重點更在肯定自我、勇於表現,並且融入創意活力和自我覺察。每次的工作計畫都具有相當的挑戰性,而每次面對的社區成員都是全然獨特迥異的個體組成。就一個劇場工作坊師資的立場而言,除了帶領整體計畫按部就班的進行,更多的努力是以創造性藝術活動陪伴阿嬤們,鼓勵信心、激發潛力、抒發情感,也會促進夥伴關係建立、情意交流。而近年幾次計畫執行過程中,每每見證了阿嬤們擁有上個世紀的共同集體世代記憶,加上各自不同的成長經驗和性格背景等因素,通過她們所分享的生命故事或環境觀察,深深感受到阿嬤們身上強大的「女力」,走過艱辛年代和坎坷人生,讓人由衷敬佩。
對身為劇場工作者的我,「故事」是重要的關鍵詞,然而,努力尋找到了故事的入口,才有機會聽見阿嬤們生命歷程腦海深處的某個閃閃發亮的記憶,包括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
以板頭社區今年完成的期末展演內容而言,分成四個部分:〈咱的悲喜青春戀歌〉、〈甘苦人生,工作百相〉、〈阿嬤的童趣回憶〉、〈甘苦人生,感恩的心〉。其實在工作坊計畫進行中,實際聆聽阿嬤們所分享的故事還有更多,但是諸多考慮,如表演文本的敘事結構、呈現長度的考量、年長者的記憶力和體力限制等等因素,我們只能剪裁、拼貼、重組,並且再發展,希望可以讓投入參與的長者都能有所發揮,不只是完成了一個計畫,更重要是在排練過程感到振奮和開心,在公開展演的舞台上發出自己的聲音、感受自己的存在。計畫工作推進之中,板頭村杜徐灑村長的支持和全程參與,還有熱情協助的社區照服員陳麗顏,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地重要支柱。
一次次看著板頭社區的阿嬤們認真練習,重複說著取材舊日農業社會的生活樣貌,一遍遍動作、走位,踩水車、種稻、砍甘蔗、撿甘蔗尾、採茶、拾田螺、抓泥鰍、養蚵、趕鴨趕羊…… ,俐落純熟的身影來自真實的生活歷練,有些時候說故事的兩頰流露少女嬌羞紅顏,有時候說故事的聲音哽咽了、雙眸濕潤了,蕩漾在空氣中的是青春時期的愛情芳香、是一生對於母親或兄嫂養育之恩的思慕依戀…… 。
說不完的故事,在在讓我們具體聽聞了太多上個世紀的台灣生活樣貌,無論是掙錢幹活的打拼奮鬥、窮貧拮据的隨遇而安、餵養童年饞嘴的甘甜美味(麥芽糖、芋仔冰),不只可能復甦金齡耆老世代的重要陳年回憶,讓當事人有機會透過自我的述說獲得舒放與療癒,達到老邁世代得以互相交流彼此滋潤的樂齡生活,也有助於為斷裂的時代記憶進行修復和傳承。
於是,工作坊的許多時候,我們思索著、回想起、開始述說故事的時候,我們往往笑著、開心了,重溫人生的各個時期的自己,唱起一首首鑲嵌著重要情感記憶的歌曲,縱然有些回憶讓我們哭了,但就在這些眼淚歡笑的溫度之中,希望我們都能再次看見、體會、相信自己的苦難和幸福都是難能可貴的真實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