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專題報導

【324期】新港「北管巢」百年風華——「舞鳳軒」

作者:張惟智◎本刊編輯委員

新港北管曲藝社團—「舞鳳軒」自開館以來,已持續流傳百年。雖然沒有像國內各大知名北管曲藝社團那樣,有常設會館及龐大的人力和物力的加持,但至今仍活躍著,幾乎每周都有演練或表演行程。在新竹市舉行的「全國北管大會師」也都能看到他們出陣演出的華麗身影。
北管又稱「亂彈」,(清)乾隆、嘉慶年間傳入台灣後,因它符合一般民眾娛樂及廟會熱鬧的需求,很快地就取代以曲文優美、音樂節奏舒緩著稱的「南管」,成為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戲曲。台灣有句俗語說「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可見它受歡迎的程度。
北管業餘軒社一般稱為「子弟團」,成員來自在地社區各階層的子弟,經費主要是由地方鄉親父老的支持與募集,通常也和地方廟宇的關係密切,新港「舞鳳軒」即是這類子弟團。「舞鳳軒」成員平時除了在新港奉天宮後殿樓上排練外,每當地方廟宇迎神賽會時都會隨神明出陣或在廟前排場演出。酬神之餘,也兼娛樂鄉民。
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約西元1861年,清同治年間),來自漳州的洪粉圓熱衷習文愛樂,拜師學成北管後,與五位結拜兄弟在新港創立第一個北管子弟團—「同樂軒」,是新港北管軒社的開基祖,也是新港「舞鳳軒」的前身。「同樂軒」唱腔兼容西皮與福路二派,自成一格,稱為「新港路」。

日治時期大正年間(1918年左右),「同樂軒」的成員中一些喜愛演戲的新派團員,另組「舞鳳軒」及「新義軒」兩軒搬演子弟戲,經常演對台戲較勁曲藝。新港「子弟團」形成三軒鼎立的局面,北管曲藝盛極一時。雲嘉南地區如有新的子弟團要開館,一定先到新港軒社師傅幫忙。當時添喜仙、春榮仙、金雲仙等,分別被邀請到布袋、過溝、民雄、嘉義、牛斗山、月眉潭、溪北,甚至台南鹽水、上茄苳等地傳授曲藝。新港「北管巢」之名,迅速在各地傳播開來。
日治後期二戰開打,日人在台實施「古樂」禁令,禁止傳統曲藝軒社在戶外公開演出,新港地區只剩「舞鳳軒」得以排場方式演出,「同樂軒」和「新義軒」逐漸凋落。戰後(1945年後)三軒結合,由「舞鳳軒」獨當一面,當時有將近百位新港的子弟到「舞鳳軒」拜師學北管,開台演子弟戲,即是「舞鳳軒」第四代弟子。此後,看「舞鳳軒」演出《渭水河》、《取五關》等傳統戲碼,成為新港鄉親的日常。直至1970年代,「舞鳳軒」每年仍可以定期推出戲碼,觀眾也經常爆滿,是「舞鳳軒」的高峰時期。
70年代以後, 台灣經濟發達, 休閒娛樂的習慣改變,再加上三、四代團員的凋謝和後繼無人,「舞鳳軒」僅能以出陣或排場的形式演出。直到1994年,「新港文教基金會」在當時的「文建會」(今文化部前身)與新港「奉天宮」的支持下,推出「舞鳳軒」的傳習計劃,協助招募了十餘名團員。同年藉著戲神「西秦王爺」的誕辰紀念日,舉行第六代子弟拜師典禮,為「舞鳳軒」重新點燃子弟戲傳薪的火苗。隔年(1995年)6月在奉天宮前,《天水關》的武打大戲再度登場,前廣場萬人空巷熱鬧非凡,廟前很久沒這樣了。1996年及1999年《清水河》、《怒打》等戲陸續接連搬上場,「舞鳳軒」再度以子弟戲團形式活躍於地方。為了爭取更多的表演空間,「舞鳳軒」在2001年7月正式登記成為嘉義縣的立案演藝團體。

現今「舞鳳軒」由第六代總綱和團員扛起北管曲藝的傳承重責,十多名老班底團員,每週二、四晚上,在奉天宮後殿三樓排演、練唱。雖然北管曲藝養成不易,文化斷失現象逐漸明顯,但總綱和團員們並不氣餒,正賣力地演出及整理腦袋中的北管曲譜,同時還義務在每周三早上到新港國小指導該校的北管樂團,讓傳統曲藝得以源遠流傳。
近年有許多學術團體或個人陸續來新港拜訪「舞鳳軒」,向團員請教或學習,甚至有以新港「舞鳳軒」為研究對象發表學位論文。去年(2018年)八月,嘉大外語系學生到美國實習期間為了能將臺灣傳統音樂發揚出去,特地到新港,向「舞鳳軒」團員拜師學藝,讓北管樂曲在國外打響起來。
今年(2019年)下半年「舞鳳軒」更與新港在地的「琅琊布袋戲團」合作,由「舞鳳軒」負責文武場,在嘉義、雲林兩縣數個場館和學校搬演《虎爺傳奇》,讓觀眾能近距離欣賞的北管曲藝的演出。十月份「舞鳳軒」也首度和充滿青春氣味的現代劇團—「阮劇團」跨域合作,利用每周二晚上,展開數場文武場與前場的對話。阮劇團團員從北管樂器的演練,到《扮三仙》的口白與戲文的記誦。整個合作的成果將在十二月份「新港四季風˙平安來過冬」活動中呈現。
傳承百年的新港「舞鳳軒」,雖歷經時代的變遷,盛況不再,但今日依舊絃歌不輟,團員們仍努力期待,有朝一日能再現昔日風華,以不辜負當年「新港北管巢」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