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薰苹/駐村藝術家
安和社區是個很樸實的農村,路上除了遍綠的稻田外還有隨意生長的絲瓜與大樹。樸實農村裡有著像《解憂雜貨店》的雜貨鋪、保留抿石子技法圖案的三合院與鐵窗花……。
在還沒實際上課前,閱讀了安和村的過去,過去的安和,因為土壤、氣候等因素被日本看中,成為培育花卉、蔬果等種子的重要村落,邊讀邊回想著安和村以前的樣貌,婦人拿著竹簍,採集花朵或是曝曬採收回來的種子與花……,於是想用竹簍當為這次創作的基底,結合著如同花卉跟種子一樣耐人尋味且貼近生活的纖維素材當創作的主角──羊毛與刺繡。羊毛是一種極為保暖且摸起來舒服的材質,刺繡是以往婦女在家的休閒打發時間的平民手工藝,我想將二者結合,並放置在竹簍上作呈現,希望此次課程的引導,能讓社區媽媽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成為創作的一部分。她們每天忙田裡、家庭瑣事就已經忙不完了,但如果在忙碌的生活中,利用簡單的材料將日復一日的生活記錄下來,這就是生活美學的最好體現。
佈展的呈現:我想以我那一個禮拜往返台南與安和村的路程所看到的景象為背景,其實安和村是台灣農村的版本之一,台灣西部到處都可見到與安和村相似的景致,香蕉樹、路邊的絲瓜田、向日葵花海等等,絲瓜田的絲瓜藤攀岩綿綿,相互交疊,偶爾看見絲瓜葉裡的小黃花與找尋絲瓜的樂趣,還有灌溉台灣農村的河道與小溪流,這些從台南到安和的路程上反覆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裡,成為此次佈展的背景呈現,佈展的過程也會回想起那時在安和村隨意亂繞道路,騎在稻田間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