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就業轉戰創業
農場主人陳嵩建自民國70年服務於公路局的維修部門,期間曾在台灣客運北港站、嘉義縣等站代理主管,當時台灣經濟正起飛,百業蓬勃,一番深思後,在民國83年辭去職位,轉戰創業,開設汽車修配廠。而自己對小時候家裡養雞的印象特別深刻,於是在修配廠後方的農地,開始少量放養雞隻。現今,修配廠的工作量較不飽和,再加上孩子們多已完成學業或就業,夫婦倆肩上的擔子輕了,漸漸朝自己的興趣發展,開拓事業的第二春。
經過實驗飼養褐殼蛋雞,以伊莎品種為主,雛雞都要先隔離飼養一個月大後,再逐步與成雞混合放養,蛋雞經過4 個多月的成長即可下蛋,為了維持雞蛋的最佳品質,成雞在二歲大就會淘汰,這些「老母雞」會再轉賣,製作成滴雞精。肉雞有紅羽仿土雞、黑羽仿土雞和黃金雞等品種,考量雛雞成活率、啄僻性情與雞隻肉質,近期已調整放養肉雞「黃金雞」為主力產品,肉雞放養4個月後才會開始販售,也接受少量訂購。
雞舍是自行規畫,以高架方式搭設,底部再鋪上帆布,用來收集雞隻排泄物,更為了方便將帆布拉出清理,底部地面採斜坡設計,每周定期清理,現場並沒有傳統雞舍的陣陣惡臭味。雞舍內設置雞奶嘴飲水器,可預防雞隻傳染病的擴散,除了配合飼料外,並添加蚵殼、玉米、麥片、米糠等,也會從雞蛋的品質來調整比例。高床雞舍內,還發現了鴨子,陳大哥提及,鴨子是自行進入農場裡下蛋的,也成功孵化長大,小鴨和小雞因為「自幼」共同成長,所以彼此並不會排擠。
把雞抱懷裡疼惜
每日清早,只要陳大哥走進雞舍,雞隻立刻圍繞在開門處,等待放風和餵食,然後產蛋,而產蛋箱是用圓形的小輪胎代替,鋪墊上稻草。母雞產蛋的天性會選高的地方、昏暗處,下蛋的位置幾乎終身固定,若遇到多隻母雞同時下蛋,也會很守秩序的在一旁等候。等到黃昏,再將雞隻驅趕入雞舍內休息。整座果園就是雞隻最好的成長環境,在場域內自由活動、曬日光、啄食,雞隻健康肉質就好,除了人性管理與餵養,陳大哥還會將雞抱在懷裡撫摸疼惜,雞群也會尾隨他,或蹲窩撒嬌,互動相當逗趣。
是牽手也是幫手
接著在不到二分地的農田種果樹,木瓜、白柚、柿子、芭樂等,因為本身就愛吃芒果,市售的通常有除草劑、增豔劑、催熟劑等藥害殘留,於是在102年間開始有規模種植,目前有150棵芒果樹、15棵芭樂。大嫂詹月雲負責管理果樹,剛開始種植的2至3年,遭受颱風襲擊,根本血本無歸,但夫妻倆人仍然不放棄,也終於有了口碑和消費群。
放養的雞隻成了果園的鋤草園丁,雞啄食幼草和蟲,果園內鋪花生殼讓土質較鬆軟,不主動鋤草,讓草刻意成長,這對地表具有保濕散熱的作用,能讓芒果樹延長成熟度,提高果肉甜度。以「農民黨1 號芒果」為主,俗稱紅龍四季芒,為嘉義特有種,具土芒果香氣、無粗纖維感且果肉多,種籽僅占果實重量約8%。
安心吃「在欉紅」
芒果樹約元月底開花,開花期間會使用農改場的合法藥劑安全用藥,同時施1到3次的台肥43號,2月結果後會進行疏果,等果實長到像棗子般大小,就進行套袋,直到6月中旬採收,有受粉的會結成較壯碩的果實,無授粉的則會長成較小的,稱「雞蛋芒果」,甜度往往比大顆的更高且珍貴。每顆果實皆自然熟成,落在果袋中後採收,所以,採果是檢查套袋是否有垂重感,將果實安全入袋的取下。過了採收期,枝條全部要剪枝,也會再施基肥一次。
天氣是影響熟成度的關鍵,採收期約一個月,每天產量約4至5箱,一箱約10斤,數量有限;108年以前皆是北漂科技業或公部門團購,今年受新型冠狀肺炎影響,開始就近零售,因為在欉紅,食用過後的消費者讚不絕口,大多會回流。園內還有少數的其他芒果品種,例如:西施是芒果之王果肉色偏粉紅;愛文偏酸,野氣味較重;黑香是熟成後外觀仍是綠色,有龍眼、檜木香;而水蜜桃芒果外形較圓,有水蜜桃香。果肉特色是味香甜潤,果皮則青紅黃綠不一,是受日照而產生天然的色澤。
人生大樂事
面對即將收手的汽修廠,夫妻倆並不失意,而是滿懷對過去的感謝,而接下來的路也很明確,所以更開心地去迎接,將果園植物生態與牧場動物活動結合,在自然與友善土地間學習敬天惜福,夫妻攜手,耕耘屬於彼此的「田」蜜快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