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省思五:2012年6月起,我與林伯奇在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負責撰寫〈新港世紀回眸〉,依兩人的共識,希望時間的軌距至少拉到日治時期,且圖文比例相當,由於篇幅有限,通常只有兩頁,故採連載方式,三年來我寫了:〈從新港信用組合到新港農會〉、〈日治時期彰化南瑤宮新港進香史蹟〉、〈從笨新南港義塚至新港生命紀念館〉、〈藏身新港秘境的石敢當─碧風煞〉、〈北港溪出土的石敢當─南無阿彌陀佛碑〉、〈新港百年建醮溯源〉等。
我之所以寫南瑤宮笨港進香,是因為有知名歷史學者在學術刊物發表文章,言之鑿鑿說自清朝至日治時期,均無南瑤宮至新港進香的紀錄。撰寫新港奉天宮志的王姓學者及其團隊開了幾屆由新港奉天宮主辦的國際媽祖研討會,對此重要議題均未提出論述,故只好由我針對此議題加以釐清,事後我與林伯奇將之整理為〈日治時期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新史料考釋〉,於2014年9月發表在《臺灣文獻》。
至於建醮溯源,則是當新港奉天宮公布要舉辦百年建醮時,即有來自各方的質疑與譏諷,說新港未曾建過醮,何來百年,而新港能拿出來的資料,就只有2006年國史館出版,由我主編的《林維朝詩文集》光緒17 年(1891)的祈安醮資料而已。原想奉天宮不是有某知名的中研院學者主持的文獻中心嗎?資料一定比地方文史研究者多,不過等了近一年,不見奉天宮針對百年建醮提出其他佐證的新文獻,故於建醮的今年度,我將已寫好一年的〈新港百年建醮溯源〉,發表於新港文教基金會2、3、5、6月的會訊。
我的省思六:去年林維朝故居因白蟻為患,導致屋脊斷裂,樑柱傾頹,幾經思索,加入現代工法加以修復,因為白蟻之患已達氾濫程度,當今年開始修復時,即有臺灣古厝攝影會會員跑進來拍攝古厝灰頭土臉的樣貌,並發表子孫不肖之類負面的言論,同屬該會成員的我也只能苦笑以對,然而我想告訴他的是:為了保留這個新港人甚或台灣人的歷史記憶,我們地主必須繳納一筆不小的地價稅,無法充分利用土地蓋樓房,且修復費用是個無底洞,請對這些犧牲個人權益的地主加油吧!而非殘酷的批判。
修復後,我將古厝修復情形PO上臉書,聯合報記者來採訪,並以極大篇幅刊載在2015年3月23日的雲嘉版,見報後嘉義縣政府文化觀光局人員來訪,表示有意將古厝列入古蹟,因為故居的重要歷史意義,它的層級可能超越歷史建築,當下我回答說:故居土地已分割清楚,其他地主不會同意,如果能保留中庄的石敢當及薪傳、林維朝古墓較為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