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275期】一個地方文史研究者之心路歷程(上)

作者:陳素雲 ◎本刊編輯委員

我的省思一:在1999年921大地震後,我驚覺到玉碎的感覺,許多如此美麗的古建築剎那間頹圮,可能無緣再見,當時我在斗六雲科大兼一班通識課程,要求學生分組田調作報告。那一班清一色男生的機械系學生如遭雷擊般,「不會吧,國文課不是只要會寫履歷表與自傳就行了嗎?」當時許多學生大概想殺了我吧!不過後來他們拚了,兩三個月完成一本《斗六風華》,且在「國文課程融滲教學計劃案」通識學科教學觀摩時,根據成果報告編了一齣舞台劇,各組分別各作了幾幅大海報,許多遠途的同學為了做報告都沒空回家,當時大學課程很少如此做的,幾年後我到中國醫藥大學兼課,要學生分組作報告,還有學生向學校投訴呢!通識學科主任甚至也覺得學生是對的。時隔16年,我仍要說:機械系的弟兄們,你們好樣的。

我的省思二:921之後,我在新港很孤獨地開始作關懷新港古厝系列,謝謝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提供篇幅,首先發表三篇:林開泰古宅、溪北王得祿公館(與王振坤合寫)、海豐子郭氏祠堂,令人欣慰的是郭氏祠堂原本要拆除重建或改搭鐵皮屋頂,後來決議仿古修復,這篇文章適時發揮它的影響力。

我的省思三:921之後,中正路的林維朝故居受損嚴重,有整整一年,我陷入天人交戰,TO BE OR NOT TO BE 一直盤旋在腦海,霧峰林家在地震前後我去看過幾次,以地震後的那次最怵目驚心,那麼多學者專家及政府關愛眼神,又花了上億元經費整修,也逃不了天搖地動的那一刻,且整個家族皆無意願修復,我一個弱女子,又何德何能?當時我將自己形容為「八掌溪激流中即將滅頂的待援者」,然而為地方保留一棟歷史建築的強烈使命感,我孤獨地走上征途,義無反顧,終於在2002年完成修復。

我的省思四:為新港留下歷史的心情下,我陸陸續續寫了笨港縣丞署之一、之二,林維朝故居百年滄桑史,大潭林通喜古宅,新港磚瓦窯史;並在北港溪鐵橋即將被拆前,寫下〈力挽狂瀾救鐵橋〉,且為了發揮影響力,又刊載在省政府發行的《臺灣》月刊;也為已拆除的新巷庄役場及林占古厝等歷史建築留下紀錄。
更為了催生新港藝術高中,編著新港中學史,談及新港人為爭取一所國立高中,奮鬥了近半世紀的前塵往事。且有感於新港五社林宗祠的殘敗,編撰《新港五社林族譜初稿》,我撰寫春大社部份,其他各社則由林世旺、林英敏、林伯奇、林武雄、林培棧、林秋桂、林錦城、林新笛等族親無償協力撰稿,由我編輯獨資印行,跨越年代從清乾隆年間至今。此外,為了地方產業,寫了〈新港剪粘與交趾陶藝師的百年世系傳承〉;寫打下新港飴海內外知名度的桂香齋,此文亦登載在《臺灣》月刊;還有與向明珠合寫〈新港醬油百年產業史〉。
為了將地方史融入中小學鄉土教學,參與教育部主導的鄉土DNA計劃,我撰寫古蹟歷史〈新港奉天宮〉,好友李麗真撰寫〈王得祿墓園〉,2008年10月由國家文化總會(文化部前身)出版《嘉義縣鄉土DNA/古蹟歷史、人文景觀》,新港佔古蹟歷史篇頗多的篇幅,我與麗真均期盼文化的種苗能夠深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