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四季風

【265期】歡喜過冬~謝平安

作者:林柏奇

新港是一個以農業立鄉的鄉鎮,為了祈求一年能夠有好的收成,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舉行迎神遶境祈平安;於農曆十月十五日下元節來答謝眾神一年的保佑。由於時代的轉變,新港街面上的人漸漸地將年終謝平安給遺忘了,這次新港文教基金會舉辦「平安來過冬」活動,依照古禮恭請新港奉天宮四街祖媽,並在現場搭設三界壇,加上許多義工媽媽們親手做湯圓、紅龜、發糕,頓時讓新港人重拾那份下元「謝平安」的深層記憶。
「謝平安」祭典,謝平安是信眾還願感謝上天一年的照顧,讓五穀豐收、家庭平安,這也是「春祈秋報」習俗的延長,不只是拜土地公,還延長至整個冬季,「謝平安」的對象也擴及天神、地祇、人鬼等,一個歲末的慶祝豐收喜悅的狂歡。
歲時的產生,是與日、月季節、農作物生產有關,中國人就將一年分為「四時」、「八節」、「十二月」、「二十四節氣」,「四時」就是將一年依春、夏、秋、冬分為四個段落,八節則為一年中八個氣象段落(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十二月為一年中月亮圓缺之數,是並以當月最有特色之物來為月份命名(一端、二花、三桐、四梅、五蒲、六荔、七巧、八桂、九菊、十陽、十一葭、十二臘),二十四節氣則為一年中二十四種的季節變化(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先民們就配合著這一些季節變化,來種植農作物或是做一些人文活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歲時」。
秋收後庭經濟比較富足,村庄會在此時「做醮」,具有收穫還願、祈安等多種功能,小的叫「三獻」,大一些的就稱為「五朝清醮」、「七朝清醮」等,通常聯合數個鄉鎮的局部地區合辦,由於建醮相當繁複,所以各村落都已在下元節附近恭請道長前來村落舉行拜天公儀式,又稱為「謝冬」。 在此時如果在這一年內有達成願望者,都會紛紛前來廟前謝戲酬神,就叫做「謝平安戲」。
新港地區十月開始,各村落就會依擇日師所排定的日子,舉行「謝平安」祭典,在謝平安前都會前來新港奉天宮,恭請媽祖前往村庄看戲,所以十月份新港媽都會前去各村庄接受奉敬,在祭天儀式中並會祈求明年能更好,所以伴隨著一些擲龜、擲平安燈、過平安橋等儀式。
當每年在做著歲時祭祀的同時,則應更想探究那人類行為深層的文化意涵,特別是「重複」了一兩百年的人類行為,「重複」是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特質,包括:所說的話、所表達的意思、所感受到的情感、所思考的想法,藉著不斷的重複,人類的經驗得以累積,並使之代代相傳。因此,人類藉著不斷的重複行為,建構了集體共識與社會性的記憶,並因此有了相互所屬的認同與歸屬,這就是「文化傳承」與「共同記憶」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