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除了米倉外,黃蔴產量也高居全台第一。民國45年新港農會新建黃蔴檢驗場落成。多元化的經營模式,使得新港農會供銷部業績長紅。更克服萬難向台糖及相關單位成功爭取,增闢一條鐵路支線,將嘉北線五分仔鐵道延伸進倉庫區,以利肥料、米、黃蔴等物流暢通。
遷移至福德路的新港農會業務蒸蒸日上,民國七十一年十月,擴建月眉辦公大樓落成;民國七十四年元月,安和辦事處遷址新建辦公大樓營業;民國七十五年五月,大潭辦公廳舍落成,大潭辦事處擁有自己的營業場所;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崙子辦事處遷入新建的辦公廳舍辦公;再加上鬧區的宮前辦事處(今已撤銷),民國七十年代,可說是新港農會伸展營業觸角,拓展營運的高峰。
由於業務日增,規模日趨擴大,信用部原有的農會大樓已不敷使用,民國七十八年2月10日第十一屆農會會員代表大會議決通過,於登雲路111巷2號興建辦公大樓,民國七十九年3月10日動工興建,八十年10月1日竣工。新建辦公大樓地坪一百餘坪,地下一層、地上六層,總建坪1210坪,耗資新台幣7660餘萬元,是一棟美輪美奐,且具現代化設備及視聽器材完善的大樓。
原本舊農會信用部與倉庫分離的情況,在民國八十一年9月14日遷入現址營運之後,有了不同的風貌。巍峩的辦公大樓,櫛比鱗次的倉庫群,以及農會附屬幼稚園,新港農會儼然已成雲嘉地區農會系統的一顆耀眼明星。且新港農會腹地寬廣,原本已擁有2.4405公頃敷地,在民國八、九十年代又添購4分多鄰地,近三公頃的土地,使得農會格局更加恢宏。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港農會為了回饋社會,提供了民國五十二年興建的第25號倉庫作為新港文化館,於民國九十七年8月26日完成整建揭牌啟用。農業與文化的結合,使得新港農會更具有在地性與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