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活動花絮

【389期】穿越時光的青春回憶:社區故事說演交流行動

作者:楊美英◎那個劇團藝術總監

赫赫有名的板頭千歲團又出動了!
作為一個劇場工作者,有幸結識板頭社區關懷據點的長者們,從2020年跟著基金會「跨域故事說演劇場─跟者維泰號迺新港」規劃,在新港不同村落分享排練後的生命故事劇場;至今除疫情期間的工作坊暫停,四年來透過劇場遊戲、身聲開發等活動方式,以及運用物件、聲響與日常生活連結,試圖從對話中挖掘背後的故事,並納入共融、多元的藝術理念,重新編排、演練,先後完成了數次對外公開呈現。
最近的記錄是在2025年2月27日,年齡跨越63至93歲的板頭千歲團,帶著「阿嬤ㄟ十八歲」前往咬仔竹、月潭社區,通過歌舞律動、故事說演及現場互動,再次完成了屬於這一群銀齡世代的共同記憶。
當日在兩個社區的活動現場,目睹台上台下的雙向互動,相當熱絡可愛,有觀賞得津津有味的社區阿嬤頻頻稱讚,或是聯想起自己的青春年華,甚至月潭社區的阿嬤踴躍站起回應交流,感受到她們的興味盎然,甚至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仿效意願。再次驗證故事的漣漪效應:動人的故事是有力量的,總是會牽引出更多的故事!
不過,還記得去年在一連串的即興表演與地方生活歷史紋理素材蒐集的過程中,首先觀察到在劇場工作坊中斷一段時間後,可能還加上光陰流逝帶來的身心老化,社區長者們的溝通回應和自我表達靈活度顯有下降,尤其是遇到強調個人自主創意發想的單元,流露了若干自信不足、猶豫拖延。
相對於上述發展過程中的困難關卡,也正是後續工作坊操作所獲驚喜所在, 從中再次想起陳錦煌醫師近年所倡導的「社會處方簽」(social prescribing),有所體會,並虔心期望能繼續以此和社區共老、共好──因為經過了一次次的暖身、對話、練習,大家一起不斷尋找個人生命記憶的入境之口,加上社區集體自主發展的舞蹈、歌唱,之後還有很重要的徒手繪畫時間等創造性藝文表達活動單元;即使每一次的起點,總要聽到「我不會」或「老師教我」的話語此起彼落,然後,看著大家漸漸開始動手,讓朦朧的記憶慢慢被召喚,現身於紙面。個個畫面充滿個人特色的色彩線條,讓人不由驚呼:好可愛!好好看!好可貴!
因此,這次「阿嬤ㄟ十八歲」的起點看似是對過去時光的回顧與探索,充滿懷舊色彩,但是在一個個故事說出口之後,諸如:海邊插蚵仔、山上採茶、新港或北港的學裁縫、紡織廠女工抽機車鑰匙出遊……,不僅勾勒出阿嬤們青春年華的生活風貌與情感記憶,也出現了臺灣社會變遷時代背景的關聯性,猶如時代的浮水印、歲月的餘韻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