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新港街面上,與我記憶中的畫面有些變化。當然,那些經典的角落依然留著,沒被時間沖走的小吃店、雜貨店,但更注目的是新的樣貌,夜半燈明的火鍋店、閒置空間改成的夾娃娃機店。小鎮經歷了新陳代謝,居民也更迭替代,而哪些事物該被留下?又該擁抱哪種文明的進步?正因為新港人的妥善選擇,才在環境的恣意擴張中保住了該有的純樸氣息。
啜飲一口咖啡,嘗試驅走時差帶來的疲憊感。我看著同桌四位陌生的臉孔、熙攘的空間,我很意外有這麼一大群新鮮的肉體留在新港奮鬥著。我們一起經歷了設計思考的課程、共創場域的實際參訪、緊湊的腦力激盪。收斂又發散,聚焦再延伸,新港有著那些鄉村通用的硬難題,人口外流、公共資源不足,但同時也有著文教基金會可愛的人們,青農回鄉種植有機蔬果、義工趁著烈日未至清掃鄰里環境。在致遠老師與5%Design action 的引導下,我們提出結合清潔街面和路跑的想法,用路跑的健康力吸引眾人參與環境整潔的公共利益,進而擴張綠點行動的資源來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我在最終發表的週年活動上看見了新的可能。即使只是個溫馨有趣的小市集,我看見青年志工舉辦活動時的活力,看見基金會策劃了細緻的節目,但更重要的是我看到我二姑來參與時的笑容。在工作坊期間,我們搜集了居民的願想,歸根究底,其實只是希望能夠安居樂業、樂活生活,而一抹微笑,不就是我們能夠奢望的最大追求。我想能夠真的打動人心的不過就是最單純的意念。當大家都想要這片土地能夠更好,我們就能創造更美好的家園。
我已許久沒在新港長居,匆匆路過也只是草草的一瞥。或許我只是個短暫的過客,但是在基金會的守護下,下次回家,我相信新港一定會再次感動大家,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