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涵晴◎本會環境教育專員
在這個塑膠袋使用氾濫的時代,台灣民眾光是一年就要用掉180億個塑膠袋。平均每人一年內使用的塑膠袋量有782個。平均每人一天,就使用2.14個塑膠袋。這麼驚人的塑膠袋使用率,回收率卻只有百分之七。在台灣處理回收塑膠袋的方式只有透過焚燒和掩埋,這兩者對於環境的污染以及人體的迫害仍是極高。
環保小學堂環境教育課程分別邀請:
1.「Bago塑膠袋回收再製所」透過回收並加工一次性的塑膠袋,賦予塑膠袋二次的生命。
2.海龜姐姐馮加伶教大家製作蜂蠟布,既能當保鮮膜重複使用又有塑膠袋之用,是值得一試的減塑小撇步。
杞佩珊◎新港國中教師
秉持著「環保若做好,媽祖會呵咾」的新港精神,此次基金會邀請到BAGO的創意夥伴(榮獲德國紅點設計師)何仙尤及吳儀庭分享如何做好減塑計畫。BAGO創業理念是希望透過回收並加工讓只使用一次性的塑膠袋賦予它第二次的生命,同時倡導大眾改變塑膠袋使用氾濫的文化,延續塑膠袋生命,減塑就從現在開始。
此次活動成品設計有環保手環與鑰匙圈,在兩位設計師細心的指導與協助下,參與者熱烈地享受DIY了樂趣。我從其他人的回饋單中看到:感謝基金會這次舉辦的活動很開心能參與其中,講座精采令人深思塑膠袋若未能再次充分利用的嚴重性。
「垃圾變黃金」多點巧思將塑膠袋回收再利用,並運用到最實用的日常所需物品上,真的很不錯。在乾淨舒適的研習環境,聽著講師分享的創業經驗、理念並喚醒我們的環保意識,看著手上的成品滿意地嘴角上仰,度過了一個充實又有趣的午後時光。
馮加伶◎蜂蠟布講師
每次搭高鐵南下,都會經過一大片由好多種不同層次的綠色所拼湊起來的稻田區,令人心曠神怡。新港,就是構成這個美景的鄉鎮之一。
這次跟著蜂蠟布來到新港,對我來說也是很棒的體驗,參加的學員都是料理經驗豐富的媽媽或是擅長手作的志工老師,用來把蜂蠟布從熱鍋拿起攤開的小道具筷子根本派不上用場,每位都鐵沙手指!能夠因為蜂蠟布造訪新港,接觸到不同領域和不同專長的人,整趟下來,學到最多的人其實是我,謝謝大家幫我充了好多電,以後一定會再找時間造訪新港!
陳忍弦◎新港鄉三間村村民
蜂蠟?布?這兩種物品可以結合一起,蜂蠟布讓我產生了好奇心,還可以代替保鮮膜,這更神奇了,一定要來探探究竟。
生活中使用塑膠製品的便利,讓人忘了它毒害的後果,也因人類的自私,危害了海洋生物及生態環境。減塑行動刻不容緩,要先從源頭減量做起。有機棉布、無藥殘留蜂蠟加上有機荷荷芭油,就可製成蜂蠟布,簡單易學,但效益很大。只要輕輕一壓可封蓋杯口、或摺成包裝袋,可裝飯糰、三明治、麵包、地瓜。蜂蠟布雖無法完全取代保鮮膜,但能減量使用,就可為地球環境保護進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