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9日,欣逢新港國小創校120週年,我很榮幸以典範校友的作家身份,到母校與學弟妹們分享二十年來,創作少兒文學書籍的經驗與心得。
我的作品至今有八十多本,涵蓋少年小說、童話、繪本,其中靈感源自於新港文化的書有十多本。
在我離家上大學之前,在新港著實生活了十八年。
我的阿公鄭塗先生經營「明正齋」糕餅店和油廠,也在古民國小旁經營一處農場,為了提供牲畜飼料,又開設飼料工廠,給了我多彩的童年。
我自小是個幸福的孩子,每天有許多糖果餅乾可吃,有時興之所來便跳進玉米池裡翻滾,常常跟哥哥姐姐到農場去玩,看豬雞鴨,摘龍眼、楊桃和仙桃。糕餅店和農場是明顯的對比,無論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上都提供了豐富無比的五感體驗。
我的作品題材豐富,源自阿公給我的福德庇蔭之外,新港小鎮濃厚的宗教文化氣息、農村居民的樸實、多樣的民俗與藝術,在在潛移默化,形塑了我的心靈,也表現在作品的風格上面。
我的第一本書,源自參加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該獎項有個特色與福利,便是出版社會將得獎的作品出版成書。
這篇少年小說「姑姑家的夏令營」,寫的就是我家農場的童年趣事。由於是真實經驗,寫起來輕鬆有趣,當時獲得佳作,給了初出茅廬的我很大的鼓勵。
第二年我參加同樣的比賽,考量趣味性和文學性,我把主角設定為一位國寶級辦桌總鋪師的兒子阿弘,堅持喜歡做菜的熱情,爭取修業當總鋪師的過程。豐富的辦桌菜是書寫的重點,並以「拚桌」比賽製造出高潮。
這本書是「第一百面金牌」,獲得第三名的成績。它源自小時候最讓我期待與興奮的「媽祖生」辦桌活動,同學之間會相互邀約到彼此家裡「吃拜拜」,親朋好友歡聚一同的熱鬧場面。
那一年頒獎典禮後幾個月,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全台死亡兩千多人,社會氣氛一片哀戚,許多災童失去親人,被迫寄宿寄讀到其他地方,我在台中任教的班上也收到了一位南投的災童。
我感觸很深,便用「後設」的技巧,創造了大地震十年後二十歲的青少女,來回顧十年前遭逢巨變的心情,與後來受到溫老師以藝術治療,輔導她走過傷痛的經過。書中以蜷縮的茶葉來比喻心靈閉鎖的災童,以熱開水來比喻溫老師的愛心,當茶葉因熱水而舒展開,不但打開了心鎖,還散發出芬芳,去撫慰別人的身心。
書名叫做「又見寒煙壺」,獲得九歌比賽的第二名。靈感之一的「茶」,源自阿公在糕餅店與客人泡老人茶的場景。
接下來那一年,我一心一意為拚搏第一名而努力,最終選擇「奉天宮」的進香活動,書寫最讓我感動的故事。
小主角陪阿嬤徒步進香,發現身為養女的阿嬤偷偷在尋找不知何處的娘家。只因她年老不得不搬離鄉下,移住到都市兒子媳婦家中,卻感受遭人嫌棄,寄人籬下的悲哀。
這本書「媽祖回娘家」為我拿下第一名的殊榮。記得在頒獎典禮上致詞時,我開玩笑說:「我不但得到第一名,還獲得進步獎,因為我從佳作,一路晉級第三、第二到第一。」當時獲得四大報聯合報導。
跟第一次參賽就得到首獎的人比較起來,我顯然不是寫作天才。不過,一次又一次的研究、探討、檢視、反省、改進,都慢慢在提升自信,並且確立了我將以寫作為職志的重大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