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聽著姐姐跟弟弟兩個人一邊玩耍。一邊默默背著長恨歌,心裡真的很驚訝。一個4歲半跟一個3歲的孩子,就這樣在親子共讀的淺移默化下,可以背誦一大段的長恨歌。媽媽我早就還給老師了,他們記得的內容都比我多很多了呢!難怪人家都說這個階段的孩子,你給他什麼都就會吸收什麼。
三年前,跟著老公、帶著孩子,一起回到新港。離開了熟悉的城市、親愛的家人、朋友及工作環境。做出這樣重大的決定,除了先生的生涯規劃之外,主要也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在台北,地狹人稠,平日的工作時間長且忙碌,可以陪伴孩子的時間常常只剩下假日。如果假日再去加個班、辦個活動,根本就沒有什麼時間可以跟孩子相處,更別說要跟孩子建立甚麼樣的親子互動,或者要共同參加一個親子的課程。
很幸運地,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新港文教基金會,發現了親子共讀的課程。這麼難得的機會,馬上就報名參加,也開始了與孩子們的親子共讀的時光。與其說是讀書,倒不如說是跟著孩子一起去聽故事、看繪本還有認識新朋友。記得剛參加共讀時,老師會搭配著繪本、圖片或甚至一段簡單的音樂、詩謠,就開始跟大家「講故事」。讓大家更能了解故事的含意之外,也希望能有所啟發跟思考。每次聽完故事回家,總會跟孩子問問今天老師說什麼,他們就會慢慢地分享聽到的故事。可能不完整、可能自己改編了一部分,但那些就是他們可以理解的部分。而慢慢的我也發覺,回到家後孩子們會拿起書本,請大人講給他們聽,或者會告訴我書本裏面有什麼,看到了什麼圖片,換他們講故事給我聽。雖然常會天馬行空但我覺得很可愛,這就是聽故事與講故事的魅力所在。當然課程中也會帶入應景的故事及當地的元素,例如:植樹節認識樹木、媽祖的故事、冬至的由來等等。讓孩子們知道節慶的故事與由來,也能知道新港的在地故事與文化,而這些總能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孩子們走在路上會去注意是不是老師說過的樹木或種子。甚至冬至那天,還跟阿媽說他們要自己搓湯圓,還稀哩呼嚕的講了冬至要做的事情。
現在的親子共讀班為了能適合學齡前與學齡期的孩子,還分成小童的繪本跟大童的閱讀2個班。繪本班還是融入著生活化的課程,而閱讀班則加入比較多的文字閱讀。除了這些既定的課程內容之外,基金會也有安排一起參與課程的家庭來輪流跟大家上課。很榮幸這學期我們家侯爸爸也分享了一堂跟魚有關的故事—「幾米—微笑的魚」及「介紹海洋生物—鯨鯊」。雖然接到任務時有點不知所措,但認真想想,畢竟台灣是個海島型國家。也總是說我們是海洋立國,但總覺得對於海洋的教育卻是非常少,而我跟侯爸爸都是學漁業、水產出來的,希望可以傳達一些海洋的故事與知識給孩子,進而能夠珍惜資源、疼惜環境。也還好當天孩子們聽得很入迷反應不錯,讓我們安心不少。透過這樣每個家庭的分享,一個學期下來得到了各領域不同的知識,也因此認識了不少朋友。孩子們有收穫,爸爸媽媽們也很開心。
很榮幸能參與親子共讀班,更能夠看到共讀班的成長與茁壯,不只家長有所得,這些更是孩子們未來成長的「資產」。可能因為自己求學過程並不順利也不太開心,甚至有一段時間也不是很愛讀書,不懂所讀為何物,是後來一邊工作一邊攻讀碩士時,才慢慢體認到學習的快樂與滿足。也就是因為這樣,更希望能給孩子們健康、正確的讀書觀念、快樂的人生觀。人生也不是只有求學、唸書、工作或賺錢,還有很多生活上的經驗要去體認、很多事情與理想可以去做、去實現、去完成,也能透過這樣的過程陪伴他們,跟著孩子們一同學習、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