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成立之後,1988年間,在那嘉雲地區尚未有演藝廳的年代,引進了一系列台北市才能看得到的高水準藝文展演,或名人像蔣勳等的演講,新港國中、國小的活動中心,成了嘉雲民眾聚集歡喜看表演及吸收新知的地方,然而新港鄉親叫好但不一定叫座,隨著1989年元月二日在廟口「18崁」租用會館,基金會從辦活動轉變為定點服務,工作逐漸擴大,但是,人手在那裡?
基金會聘請第一位專職秘書鍾玉磬,是苗栗人,在新港找不到藝文推廣人才的情況下,林懷民老師從蔣勳擔任主任的東海大學美術系畢業生中找到了她,並且,先送到雲門舞集辦公室見習一個月;基金會辦公室設立後,除了辦活動時提供義工們開會籌備討論及工作外,也可以泡茶聊天聯絡感情,但是,三層透天每層二十坪左右的樓房,這樣的空間應該可以規劃一些新港鄉親日常需要的服務。
檢視當時新港的大環境,除了每週二、五,鄉親忙於調牌簽大家樂外,1987年解除戒嚴及台塑集團於中洋村設立166公頃的工業區,那時,由於土地是縣府強制徵收再轉賣台塑,疑雲重重,衍生中洋、月眉等村民不斷的抗爭;1988年大甲媽祖開始遶境新港…,幾乎台灣在轉型過程所遭遇文化、環境、宗教、產業、政治、教育、城鄉等等問題都曾在新港出現;會館成立後發現第一問題是,為什麼對面媽祖大樓電動玩具店吸引那麼多孩子?另外,只上半天的國小一、二年孩子,如果父母都忙時,他們下午能去哪裡?因此,林懷民親自寫信,向全國各大出版社募書,在新租會館成立兒童圖書室,第一位圖書組義工─吳麗容老師協助整理分類;另外,新港國小陳彩雲、李淑華等老師們幫忙成立免費安親班,照顧下午無處可去國小一、二年級的孩童。
1988年,大甲媽祖初抵新港當晚,入廟安座後,發現廟口中山路的炮屑、垃圾、及吃完丟棄的瓶瓶罐罐及塑膠袋等溢滿足踝,空氣中的充斥著炮煙及硫黃味,很難想像隔天一早,近十萬香客跪在上面舉行祭典的感覺,還好,郭清田會長帶領的別墅眾兄弟「結乎行」,1989年起我們共同發動淨港掃街,可能初時義工只有二十幾人,雨中垃圾太多太黏清掃不完,媽祖才化身矮胖慈祥婦人協助清掃,受此鼓勵,新港義工每年增加,人數多到垃圾須要「搶」著掃;清田兄的別墅義工們幾乎擔負了基金會辦活動時各種粗重危險工作,成為義工庶務組的主幹;我們也從田野撿拾農藥瓶,在朝江兄及宋明晃老師、高燦老師夫婦、郭秀麗老師等協助下,發展成環保綠化組及綠點工作隊。
除了掃地,基金會成立後不久,媒體上有關「正統笨港媽祖」傳承之爭又起,甚至波及「登雲書院」存在與否的爭論,以文化教育自許的基金會,想到要用什麼教育下一代,我們避不開這責任,謝謝李安邦醫師、鄭朗雲、陳瑞祥老師等,協助基金會「笨港歷史說從頭」的研究、整理及傳承,而後,逐漸發展出史蹟研究組義工群。
當各組義工隨著工作的推動,參與日深,從如何分工執行,到決定要不要辦那些活動,基金會在一年二度董事會議外決定大方面外,也發展二週一度的「義工幹部會議」來決定日常庶務的推動,所謂「義工成長」或對基金會的認同,在參與、決策、分工、執行,完成後的分享及檢討中,一步一步地建立;基金會的義工,專職秘書和董事們,組成「金三角」,面對新港隨時出現的難題,不定時討論因應對策及解決方法,我們終於找到了和義工們一起工作的方式。
在和義工互動的過程,我深深了解,要吸引大人出來當義工,非常不容易,因此,1989年組織經常來借書的新港國中學生擔任義工,名為「藍光社」;1993年在高燦老師協助下,落實服務學習的理念,後來改成「新中文教小義工」;基金會也結合1981年成立,由新港旅外大學生組成的「新港誼」,及2003年成立「高校義工」,大學畢業生於2012年組成的「甲文青」等,一步步建立不同的階段的義工團體,更重要的,2012年起,「甲文青」和「新港誼」、「高校義工」共同學習、籌劃,然後帶領「新中文教小義工」的訓練成長營,基金會義工大家庭因此代代有了傳承。
基金會的核心價值是「義工參與」,基金會的義工不是椅子,要坐搬出來,不坐收回去,義工們是基金會的「脊椎骨」,誠如目前擔任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理事長的高老師所強調:「義工參與」是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經由基金會義工們共同努力,讓共同的夢想實現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