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美國華盛頓郵報引述《社會科學與醫學》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這篇由耶魯大學利用12年時間,追蹤50歲以上總共3,635人的報告,共分成三組,一組是不讀書、另一組每周讀書3.5小時、第三組每周讀3.5小時以上。結果發現:有讀書比不讀書的人平均多活將近二年,若每周讀書3.5小時,死亡率可降低17%。
這對基金會2013年起將兒童青少年圖書館改成新港閱讀館後,如何鼓勵退休人士讀書,是一則非常重要的消息,因為,每週只要讀3.5小時,也就是說,每天只要讀上半小時,就可以像運動或飲食般,有促進健康的效果。
非常感謝吳淑媛老師帶領的基金會圖書推廣組義工,多年來,努力想出各種有趣的點子,像親子共讀、神奇故事屋、怪獸學園等,逐步設計各式有趣題材,在美智校長、秋華老師等義工的幫忙下,帶領父母及孩子共同讀書,來吸引孩子們。我們特別邀請學齡前兒童,可以及早到閱讀館來,因為,當幼兒智慧正要開啟,認知功能將要發展時,藉由書本或繪本,快樂學習的環境,兒童及大人間的良好互動,問題發問及解答,來訓練眼、耳、鼻、舌、身、意多感功能,培養孩子們自主學習的習慣,以激發潛能。這些絕對比將孩子丟在安親班裡,更能幫助孩子的智慧增長。
新港閱讀館整修完成後,一樓閱覽室擴大提供雜誌、書籍、報紙、影音及閱讀區等,專供阿公阿嬤可以陪伴孫子一起共同閱讀;二樓是主題書區,配合秘書處精心籌劃的書活講堂,是可以研究、尋找資料及專心閱讀的地方;三樓是兒童及繪本區,推動親子共讀、神奇故事屋、退休的Johnson老師說英文故事。基金會這些改變,無非是在新港退休人士比例愈來愈高時,藉由自己閱讀,或和孫子一起閱讀,可以協助他們過一個健康快樂且有意義的退休生活。但是,三、四年來,基金會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耶魯大學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正是我心中的最好的理由。
回頭看黃文亮總裁十多年前倡立的「新港別墅讀書會」,雖然每個月僅僅讀一本書,經由導讀者準備豐富資料,學員閱讀後參與討論分享,這些年來,不敢說學到什麼偉大知識,讀書至少變成了每位學員日常生活的習慣。經由讀書及分享,我們可以跨專業學習、跨古今學習、跨國內外學習,開闊心靈領域、拓展人際關係、安定身心。同時,讀書會也成為基金會如何協助新港發展的最重要的意見溝通平台,看到近九十高壽的林昭元董事長,在生命後期,每月仍然忍受身體病痛的不適,百里迢迢返鄉參與讀書會,見證了讀書在身體、心理、社會及心靈各層面健康促進的功能。
除了延長壽命、減少死亡率,讀書也可以防止大腦老化。「活到老學到老」是可以不斷補充腦細胞能量,美國國家老人衛生研究中心提出閱讀是預防阿茲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發生的有效方法。另外,只要靜靜閱讀六分鐘,可以讓思緒集中在文字情節上,而有身心減壓的功能,閱讀可以提升記憶力、使注意力更集中、忘記痛苦、減少憂鬱感,更重要的是,協助規律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
曾經到別墅讀書會分享閱讀經驗的台灣國際知名認知心理學家──曾志朗校長,長期在國內外推動閱讀。他特別提到:在人類出現至今約六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之所以能從猩猩脫穎而出,因為人活用雙手,創造語言及文字,文字是人類思維的表現,而閱讀文字正可以讓人類產生愈來愈多的好奇與創新,進而創造文明的重要原因。常閱讀的人,文字訊息進入大腦前顳葉的神經細胞後,會產生類嗎啡作用,是閱讀使人快樂的來源。透過閱讀刺激大腦細胞,大腦會「growing up and up」;如果不讀書,大腦很容易萎縮,尤其當人老時,味覺、視覺、聽覺、觸覺逐漸變弱,腦袋接受訊息變少,大腦細胞只好「growing old and old」。
這些研究成果,願與新港已退休人士共勉之,期望我們一起推動閱讀,讓自己健康生活多彩,也協助新港成為書香社會,讓下一代比我們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