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已經十周年的的林芳瑾慈善基金會,是新港傑出旅北企業家林昭元夫婦,為紀念愛女林芳瑾女士,在有限時間內可以活出精彩燦爛人生而創立;另一方面,經由基金會十年的辛苦耕耘,點點滴滴彰顯了林爺爺(新港學童對林昭元老先生的暱稱)愛人不落人後的璀燦人生,特別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明知身體有恙,仍然每月準時返鄉和新港別墅讀書會的晚輩分享人生,同時利用慈善基金,大力支持新港國小、新港文教基金會及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的教育及在地工作,身為林爺爺的新港後輩,回想林爺爺事業有成後,不斷奉獻鄉里,培育後進,兼顧社會公平正義,關心老人、弱勢及亞斯伯格症等,直到最後一口氣的精神,是祝福林芳瑾慈善基金會十週年慶時不能忘記的。
事業有成不忘回饋鄉里
林爺爺奮鬥有成的故事,在新港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和林爺爺的最初接觸,事實上他並不知道,那是在1981年中秋節,我診所開幕的當天,為感謝親朋好友對我們家的照顧,特辦桌款待,宴會場所就設在林爺爺以他父親名字捐贈新港國小的「寶壇館」,當時的縣長涂德錡先生致詞時,特別提到「寶壇館」的由來勉勵我,期望我開業有成後能效法前輩林昭元董事長回饋家鄉的例子,我深受感動。
1987年因為大家樂流行,加上電子琴花車脫衣舞表演對傳統文化的傷害,新港鄉親憤而出錢出力,籌組新港文教基金會,並且推選我擔任董事長,那是台灣基層鄉村的首例,並無前例可以依循,然而,常常從鄉親口中聽到林爺爺在台北事業有成不忘回饋鄉里的故事,是我開始基金會工作學習的典範。
基金會的工作限於人力物力,為了對抗電子琴花車色情表演,及給新港孩子有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環境,早期工作項目大都集中在引進各式藝文展演,成立兒童青少年圖書館,環境綠美化,及保存宋江陣、舞鳳軒北管傳統文化……等,而林爺爺重視的是教育,除了早期「寶壇館」的捐贈,在新港國小成立百年校慶紀念時,帶頭發起捐款成立新港國小教育基金會,購買樂器、服裝及聘請講師等,協助成立四個樂團,奠定了新港國小音樂教育聞名全國的基礎,也培養了無數人才;林爺爺不僅出錢,每年校慶都親自帶領兒孫返校和學童慶祝,並思及幼年學習成長過程的艱辛,為了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親身示範推動「洗腳報親恩」、「奉茶反哺情」、「無言的感謝」、「愛的進行式」……等,身教重於言教,是新港孩子終身難以忘懷的一幕。
樂於分享豐富的人生歷練
我能和林爺爺面對面直接接觸,是他返鄉參加基金會別墅讀書會,這個由同為新港旅北傑出企業家──耕興股份有限公司黃文亮總裁發起成立的組織,十多年來每月第一個週末下午,一直是新港在地及旅外鄉親一起分享新知,分享人生的平台,能邀請林爺爺加入讀書會,是我們的福氣,因為我們讀到的知識或理論,幾乎都可以在林爺爺豐富的人生歷鍊中得到驗證。我曾開玩笑說:「書我們讀,林爺爺講故事就好了!」從日據時代、光復前後、二二八事件,到台灣邁向四小龍的經濟發展過程的故事,他都耳熟能詳,如數家珍,林爺爺本身其實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書,更重要的,他那秉持善念經營企業的作法,往往幫助他峰廻路轉,雖然失之東隅,卻是收之桑榆,在他身上,讓我們學到了:「人生因利他而豐富,慧命因自覺而生長」的道理。
典範學習衷心感恩祝福
林爺爺愈到人生後期挑戰愈大,包括他唯一兒子先他離去,他自己的健康也不如以往;然而,林爺爺仍秉持赤子之心,每月回新港一起讀書,分享他擔任慈濟功德會大護法的心得,關心大潭村無依老人的生活,詢問扶緣及基金會的工作是否順利,連讀書會同學對他的慰問好像都是多餘……,直到病情惡化,視力受損無法回鄉;猶記得讀書會同學在他臨終前一起到台北內湖寓所探望,林爺爺用盡力量撐起病弱身體接待我們,一起合唱「綠島小夜曲」,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
林爺爺為新港孩子樹立了一個學習的典範,也為新港文化傳統增添豐富內容,這是林芳瑾慈善基金會十周年慶時,新港人最感恩及祝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