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耕耘新港

【273期】新港新住民的社區營造

作者:陳錦煌 ◎本會董事長

2005年,在新港文教基金會資深義工高燦老師、林國平老師、趙偉正藥師、林哲申代書…等建議下,要將基金會1996年成立的「新港扶緣殘障聯誼會」正式立案,並邀請我擔任理事長,負責規劃相關工作內容,那時,我離開公部門返鄉重新開業(2003年)二年,同時兼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不管在新港診所或陪同學會夥伴訪問全國各社區(當時協助偏遠弱勢的地方發展社區產業),發現有不少社經能力不足,娶不到台灣老婆,轉而娶「外籍新娘」的案例,這些已經成為台灣媳婦的新住民,他們的生活適應及孩子的教育學習都將是社區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建議加入「新住民」作為新立案「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三大工作項目之一。
「扶緣」的工作先從新港各村新住民的人數、服務需求的調查開始,開設一系列摩托車考照班、中文生活語言班、法律諮詢、就業輔導、新住民圖書館、志工訓練、鼓勵新住民擔任義工協助剛嫁來的姊妹……,這過程發現新住民想要融入在地生活,其實蠻困難,不僅要傳宗接代、養育子女、更被要求養家活口,加上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等的隔閡,婆媳甚至夫妻之間的信賴不足,衍生許許多多的問題,有些不幸的個案,甚至於婚姻破裂,離家出走……,透過「扶緣」的服務工作,讓我了解對新住民母國文化的學習、接納、尊重,彼此產生信賴,進而發展成多元文化為核心的社區共同體的關係,是協助台灣近五十萬新住民落地生根的重要方式。
1995年,新港文教基金會和亞洲民眾劇場鍾喬導演等合作,在新港舉辦跨國文化互動學習工作坊,並於奉天宮廟口演出「亞洲的吶喊」,雖然台上演員用母國語言發音,新港觀眾聽不懂,但是,在寒冷的冬天裡,仍然看得津津有味,很少人離開,這一幕,讓我了解,三、四百年來源自古笨港的新港人,在適者生存的移民社會的生存競爭中,不管面對洪雅族、荷蘭人、日本人、外籍傳道者或所謂「外省人」,新港人的血液中早已循環著多元文化的要素,而後,1998年開始陸續舉辦「新港國際社區兒童藝術節」,經由文化藝術展開國際間的互訪交流,多元文化價值的累積成為新港社區總體營造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年前,基金會開始在新港偏遠國小推動「相信工程」的陪伴輔導工作,有部份小朋友是新住民的第二代,經過三年的相處,更了解新住民家庭曾遭遇的問題,壞的一面包括鄙視、誤解、排斥、溝通及信賴不良等等,以及好的一面,因為是新住民第二代,具備雙重母國文化的競爭優勢;新港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個以上新住民家庭,新港的下一代有不少比率是新住民之子,因此面對未來,如何從多元文化的提倡學習,彼此尊重中,營造新的社區共同體,是目前新港文教基金會重要的工作。
我覺得基金會該做的是,新港人要緬懷祖先百年前移民台灣,曾經異鄉當異客的痛苦過程,將心比心,尊重了解,並且接納新住民及他們母國文化,這部份新港將規劃各式演講、動靜態活動等,協助鄉親了解新住民;另外,基金會也鼓勵新住民站出來當義工,例如:在神奇故事屋中說故事,組織新住民的社團,多利用基金會的圖書中印尼、越南、泰國母語的雜誌及報紙等,來參與協助基金會的各項社區工作,通過這些努力,期望新港社區可以更開放、更多元,也更能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