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耕耘新港

【271期】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建立(續)

作者:陳錦煌 ◎本會董事長

在基金會扶緣殘障聯誼會成立不久,郭會長告訴我一個他到中國旅行的親身體驗:如果在旅館櫃檯,有意無意露出手腕上那只滿天星Rolex金錶,服務人員會對他特別客氣。聽到這則故事,我在想:台灣人在世界各國遊歷或與人交往時,除了滿天星閃閃發光的金錶,我們還有什麼?特別當我們告訴他們是來自台灣時,可以贏得別人尊重,而且對我們客氣一些。
我們有沒有一部小說,以台灣作背景,暢銷全球;我們有哪首樂曲?1947序曲?望春風?或什麼流行歌曲,風靡全世界,聽了就想到台灣;有沒有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來自台灣的服裝、影片(侯孝賢的聶隱娘,或李安的少年PI的夢幻漂流)、飲食、建築(台北101)…,可以在世界舞台佔一席之地?台灣一直是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然而,目前有沒有那項產品或品牌,得到世界各國普遍認定,Acer?HTC?或台積電?雲門舞集演遍全世界多年,得獎無數,幾乎等同台灣,然而,其他舞團呢?台灣人在紐約、巴黎或倫敦,常常被誤認為日本人;明明告訴人家從「Taiwan」來,別人卻聽成「Thailand」等等,從這些例子,老實說,台灣真正能夠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其實不多,原因當然很複雜,最重要的原因是,數百年來台灣這塊土地歷經六朝統治,都是外來政權,人民未曾產生自己的國家認同,也未曾發展出引以為為傲的文化特色,如今,在國際社會間處處碰壁,而且,中國大陸不斷恐嚇台灣:一旦獨立建國一定武力攻打。在這個嚴酷的國際現實環境下,該怎麼辦?
日本無形文化資產之所以保存千百年,原因是「人」;而日本可以在二次大戰敗後的廢墟中迅速興起,背後原因正是人所保有的「文化」,所以,是不是與其台灣獨立爭得頭破血流,倒不如先從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建立開始;藉由文化,凝聚台灣共識,團結島內外,努力充實可以感動國際社會的文化內容,是現階段台灣最重要的工作。 
如何建立台灣文化的主體性?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先從「有尊嚴的台灣人」做起,從「短視近利、愛錢、怕死、愛面子」的移民個性,學習改變成「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當家作主、公爾忘私、珍惜土地」的公民個性,台灣民主政治雖然已經走到總統直選,二度政黨輪替,但是,長久以來卻陷於「選舉買票」、「只問派系利益,沒有是非對錯」的泥沼而不可自拔,藍綠對抗,統獨爭議,一再阻撓國家向前邁進的腳步,當民主政治只剩下選舉的空殼,台灣的民主政治憑什麼說優於中國大陸的一黨專制。
反省新港文教基金會過去的工作,一直藉由義工由下而上參與決策,在每二週一次的義工幹部會議中,溝通討論,凝聚共識,服從多數人的決定,同時允許少數不同意見有表達的機會,最後,針對決議,義工們共同努力讓決議實現。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從移民社會的習性裡逐步培養公民社會的美德,二十八年來,經由文教小義工、高校義工、新港誼、大義工、資深義工幹部…,我們培養了愈來愈多且愈有尊嚴的新港人。
因此,面對中國大陸崛起,進步一日千里時,台灣為求永續生存,必須掙脫移民社會分類對抗的金箍咒,不管原住民、明清時代的閩粵移民、1949年以後來的所謂「外省人」或近幾年的新移民等,大家生活在台灣島上,每個人都有一段受壓迫的悲慘過去,為了讓它不再發生,我們必須尊異求同,不要讓別人笑我們「台灣人撒尿攪沙難作堆」,團結一致,建立台灣文化的主體性才有可能。
延續基金會的工作經驗,文化感動的力量是可以超越對立、派系、時空,甚至政治,是可以不斷累積,可以讓人打從心裡感覺新港或台灣的存在;最近在思考新港地方文化館未來發展的願景,我提出這樣的想法─
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平台
1、新港文化創意及傳統創新的平台
2、在地文化展示的平台
3、鄉親學習體驗的平台
4、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平台
5、全球與在地銜接的平台
6、網絡與真實世界互動的平台
7、跨領域對話與新價值建立的平台

願與新港鄉親共同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