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民國60年代新港成立的早覺會─早起打網球,到現在充滿朝氣的媽媽土風舞、外丹功、公園裏的元極舞、縱橫球場的灌籃高手及人數眾多的太極拳,加上夜間路上健走,新港運動社團並不少,這也使利用運動促進健康的觀念成為新的風氣。
書活講堂8月23日邀請慈濟醫院蔡明倫治療師進行一場動感十足的講座,從做中學讓與會的大眾度過充實的一天,是一場名符其實的「舒活」講堂。蔡老師先提出身體活動金字塔,讓在場的我們檢視一下自己每週生活型態是否符合動態生活,是否需要調整。以增強心肺耐力為例:游泳、騎單車、跑步是不錯的選擇,但要達到運動效果是要循序漸進的。運動要有效果就要達到運動的強度,個人狀況不同,找出適合自己運動強度範圍,暨符合運動效能又不超過身體負擔,而運動強度的設定方法有:
1、最大心跳率設定法:每分鐘最大心跳等於(220- 年齡),再直接乘以適當的百分比(如60%-90%),是設定運動的目標心跳率。訓練時心跳率=(220-年齡)X(60%-90%),適合我的運動強度範圍就是( )-( )。
2、自覺用力係數的設定法:用於設定適當的運動強度,通常輕度的運動量,自覺用力係數約為11分,越吃力分數越高, 反之越低,通常以6-20分為範圍。填寫運動日誌,掌握自己的運動狀態,以利調整修正。
蔡醫師強調肌力訓練的重要性。人會老化,肌肉會退化,為延緩肌肉退化造成肌力不足影響身體活動,透過肌力訓練(重量訓練)是必要的,伏地挺身、深蹲都是隨時隨地可行的運動項目。
主要運動方式的大方向為:關節活動,讓關節旋轉至最大角度,每週3回,每回10下,時機是暖身。伸展運動,要出現緊繃感,每週3次,每回5下,每下15-30秒,時機是暖身緩和。肌力訓練,有使力的感覺,每週3回,每回8-12下,時機是暖身後。
運動是好事,但如果身體某部位受疾病影響時,應遵照醫師指示,才進行身體活動,執行活動發現身體不適,應即刻停止該項活動。最後我們以晨曦健康操結束今天的講座,帶著滿滿知識與活力快樂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