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基金會為關懷孩童啟動「相信工程」時,黃文亮總裁建議說:基金會要從以活動為主軸,逐漸步入以人性關懷為主的工作。我深有同感。
2012年我再接任基金會董事長後,最被常問到的問題是:繼「2011新港國際社區藝術節」之後,何時再辦國際活動?這問題,對我、對董事會、對秘書處、對義工夥伴們來說,都值得深思!然而,環視2012年新港所有的活動,已非基金會所能獨享,公所、農會所主辦的大型活動早已嗄嗄叫;奉天宮在何達煌董事長接任後,各類大小活動推陳出新,從全國金虎爺路跑、媽祖盃全國歌唱及圍棋比賽、除夕夜搶頭香、作十六歲、中秋節媽祖契子團圓;到國際媽祖文化節、邀請豬哥亮等當紅明星到新港娛樂鄉親;甚至,台塑集團每年也重金聘請明華園孫翠鳳台柱等,到新港演歌仔戲以敦親睦鄰…,新港已經有這麼多的活動,難怪黃總裁會提出這樣的建議。
基金會二十幾年的工作,在藝文展演上,確實累積不少關係與經驗,我們深知,動靜態藝文展演不能只是在辦活動,不能像放高空煙火,只追求剎那間的奪目燦爛光釆,卻「爆」的一聲,什麼都沒有,只剩滿地鞭炮屑;基金會辦活動必須考慮教育、學習、認同、創新、引領風潮、豐富生活、自我肯定、創造價值…等,這種辦活動的基本思考,幫助基金會勉強走過二十幾年的路,然而,當許多類型的活動被取代時,基金會的下一步將是什麼!
無可厚非,辦活動最需要的是錢,有錢不一定辦好事,無錢萬萬不能,以2011新港國際社區藝術節為例,邀請六國二十二個團隊,三天的校園與社區巡演,二天在新港公園大匯演,加上藝術市集、踩街…等,是極為精緻且富含新港特色的國際藝術節,然而,總耗費五、六百萬,若每兩年舉辦一次,不是小小基金會負擔得起,加上考慮到新港愈來愈多需要關懷的孩子乏人照顧,只好先把重點放到小孩身上,國際活動停些時候再說。
以活動為主時,主體在基金會;以人性關懷為主時,主體在鄉親的身上,黃總裁提到,經由人的關懷,以進一步提昇基金會的競爭力,指的是活動的成功如果僅成就基金會,不能照顧到偏遠地區的弱勢鄉親一起分享,這種成功還是有限,基金會若停留在只是會辦活動的基金會,將不是新港人共同的基金會。
因此,二年來基金會活動的籌辦,逐漸回歸大小義工,像義工團俊謀團長結合「甲文青」及各義工組,辦了極溫馨感人的「義工家庭日」;為推廣閱讀,吳淑媛組長和組員們共同籌畫了「親子共學」、「神奇故事屋」、「圖文創作」等,以推廣閱讀;另外,購入越南、印尼原文書籍,訂閱四方報,鼓勵新住民與外籍看護工來基金會閱讀;也把藝文展演帶給偏遠村落的阿公阿嬤,一起學習創作,然後基金會幫忙建立展演平台,像「老玩藝創作展」;也協助相信工程的孩子「圓夢計畫」有成果發表的舞台;目前,正透過「新港慢步香 小旅行」的規劃,基金會同仁努力尋找不為人知、傳統、感人的人事物,在和來訪客人的分享中,重新發現阿公阿嬤與在地職人的生命新價值。
以人為主體的概念,正協助基金會重新建構「社區」的意涵;當人口老化、青壯人口遷居都市謀生,故鄉只剩老人小孩,只遇到選舉或逢年過節,旅外鄉親才會返鄉團聚;像咬仔竹聚落,平時只住一百六十幾人,初二回娘家卻可聚集六、七百人,這旅外四、五百人算不算是咬仔竹社區的人,若算,咬仔竹社區就擴大到台北、高雄,甚至國外,如果,這四、五百位鄉親平時透過FB、Line、Wechat等媒介和家鄉父老保持即時互動,參與意見、提供資源,以社區共同體的角度來看,當然是咬仔竹社區的人,因此,網絡時代的社區,已經超越了空間的限制,現實加上虛擬,甚至超越時間的囿限,網絡時代的社區提供前所未有的豐富生活內涵,這一切可能都因為人,才可發生。
基金會擅長的藝文展演必須回歸人性關懷,不管弱勢貧困獨居的老人,或高風險家庭的孩童,或適應不良的新住民…,我們必須適時提供學習成長,自我肯定的藝文展演,不管基金會現在執行的閱讀館、村落文化發展小旅行規劃、草地市集、或社造網絡新玩藝,以他們為主體的規劃,並鼓勵參與,大概是目前最重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