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開始的社區總體營造(簡稱社造),已經二十年;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到現在也已二十七年,多年來,我們戰戰兢兢於新港在地耕耘,期待下一代比我們更好,去年,基金會因為嘉義縣城鄉差距,區域發展不均,雖然縣內各社區內有許多美好的文化、景觀及產業內容……,但由於一些不該有的因素,讓嘉義縣除了少數社區之外,無法獲得充足經費,及專業輔導技能,導致嘉義農業社區之發展,至今部分仍裹足不前;基金會去年開始走出新港,承辦嘉義縣社區總體營造輔導中心,向縣內各社區學習,輔導陪伴,藉由藝術家進駐,帶領居民參與藝術創作,結合各社區共同發展嘉義縣特有的社區文化亮點。
在文化部的指導、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協助下,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與新港文教基金會共同合作辦理中部青年社造論壇【餐桌上的小旅行─社區營造中社會企業】,廣邀中部年輕社造朋友,齊聚「新港」論劍,審視社區,發揮創意;共同回顧社造的來龍去脈,特別文化部前身文建會推動社造,已歷二十年,要了解目前台灣社造的現況、困境,及未來發展走向,我們必須將公私部門的演變放在一起整體思考,才能看得清楚。
1994年,李登輝總統面對1996年台灣四百年來首度總統民選,提出「建設大台灣從小社區做起」的核心論述,影響文建會於該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及「文化權下放」等相關政策;相對於民間,1987年解除戒嚴前後,台灣社會爭取農民、勞工、婦女、原住民等權益及環境保護、組黨…等由下而上的聲音此起彼落,解嚴後,隨著民進黨組黨成功,台灣民主化的腳步銳不可擋,而「社區總體營造」鼓勵社區居民當家作主,自己可以整合力量,解決社區發展的問題,剛好搭上了這班民主化列車。隨後,以社區為施政對象的相關計劃,迅速從文建會宛如社會運動般擴展到其他部會,如內政部營建署的「城鄉風貌改造」;經建會的「創造城鄉新風貌」;環保署的「生活環境總體改造」;經濟部商業司的「形象商圈」;農委會的「富麗農漁村」;衛生署的「社區健康營造」等等皆是。
然而,從1994年到1999年,中央各部會以社區為主體的推動計劃,尚未能超越各部會的法定權責,也未能跨部會作有效的溝通協調,所以「社區總體營造」的「總體」似乎言過其實,頂多只是各部會自己的「社區營造」;真正涵蓋社區各個層面的總體營造,要從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首度政黨輪替後,根據「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重建會有協調、審核、決策、推動、監督各部會一起推動社區重建之權,各部會才依法開始一起「社區總體營造」,以協助災後重建;當時行政院也設立了「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協調委員會」,擬訂「創意新/心點子」計劃,以鄉鎮公所為對象,先規劃後執行,三年為一期,整合相關部會資源,落實社區為主體的總體營造工作。
這期間,民間最大力量的整合是經由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院長的號召,於1996年10月成立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然後,1999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是全面性破壞,光靠政府力量無法滿足重建需求,必須結合民間力量才有可能,因此,在政府及民間合作之下,重建過程中,建立了政府與民間或社區間的新夥伴關係;創新行政作為;及新型社區產業的發展等三個面向,這些,影響未來台灣社造發展極大:如擴大及整合社造組織(社造家族等新夥伴關係);水保局的農村聚落重建轉換成農村再生計劃;勞委會的以工代賑、九二一重建大軍、永續就業工程轉成多元就業方案;生態旅遊、民宿、地方特色產業及社區長期照顧系統等整合成新型社區產業…等。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政府的社造政策,從行政院跨部會的「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協調委員會」到「挑戰2008─新故鄉社區營造計劃」到「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劃」到2008年二度政黨輪替後「磐石行動─新故鄉社區營造暨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劃」到2013年「7835文化發展計劃」。而農委會2009年開始的「農村再生計劃」,依法將設置農村再生基金新臺幣一千五百億元,分年編列預算,由於經費充足,吸引社區高度注意及熱烈參與!
這是社造20年來演變的大概,20年後會怎樣?特別國家經費逐年緊縮,社區將如何發展?
檢討台灣2002年加入WTO後,開始面對全球化挑戰,「挑戰2008─新故鄉社區營造計劃」首先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構想,後來,結合九二一重建經驗,近幾年,逐漸從社區產業走到社會企業,是社造界目前最夯的議題,也是今後社區面對資源不足的可能作法;會中邀請竹山何培鈞老師來談「天空的院子」;埔里廖嘉展老師談埔里生態社區的整體發展;斗六張文政老師談「榴中客棧」;溪州吳音寧老師談「環境與農業發展」及新港如何經由1/2自然農場、新港客廳發展社會企業等等,不管是從經濟端或企業端,社會企業要有所成,傳統社造的熱情、參與、堅持、創新、無我、整合及關係營造等等,仍不可或缺;我想大概是這場研討會的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