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研究院社會所蕭新煌所長主編《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Ⅰ》已於日前出版,成立27年的新港文教基金會,被選為首批14個團體之一,在基金會面對轉型與定位時,值得重新省視基金會成立與發展的歷史,我們將分章節刊出,供鄉親參考。
回想25年前,新港文教基金會之所以會在蔣經國總統宣布解除戒嚴那年(1987)成立,一定有它的原因。表面上看來,和1987年前後,中南部流行大家樂,鄉親沉迷於每週二次猜愛國獎券第一特獎號碼的賭博遊戲有關。當然,也和開獎後,街頭巷尾到處可見電子琴花車、鞭炮、煙火、慶賀宴、謝神,甚至大秀脫衣舞等瘋狂狀況有關。值得探討的是,為什麼台灣解除戒嚴前後,基層社會會興起大家樂流行,俗諺:「日本要倒生蚤母,國民黨要倒大家樂」,它的前因後果,以及和基金會成立的關係,到底何在?
從1949年開始的國民黨戒嚴統治,到1987年止,總共38年,是當時全世界歷時最久的軍事戒嚴統治,在退出聯合國(1971),美國承認中共及中美斷交(1979),一連串重大外交事件後,台灣逐漸被迫離開國際舞台。因此,台灣的自主、尊嚴、何去何從?慢慢成為台灣島上所有住民共同關心的議題,與其靠別人,不如靠自己,成為大家的共識;雖然台灣當時經濟蓬勃發展,號稱亞洲四小龍,但是,政治上,在解除戒嚴的前幾年,歷經兩位蔣總統的強人統治,已逐漸呈現強弩之末。另外,加上蔣經國總統被糖尿病及各式併發症折磨的身體,無法全然掌控國家機器;而且,民間自主性聲音此起彼落,像農民、原住民、婦女、消費者、環保……運動風起雲湧,滙集成一股黨外、民主及由下而上爭取權益的風潮。
同時,隨著國民黨由上而下統治台灣,不尊重在地文化的結果,造成傳統農村文化逐漸衰敗,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二戰後,台灣發展出口導向的經濟,犧牲農業,成就工業,造成農村人口向都市集中,遷徙的結果,農村空洞化,加上政府政策長期忽視農業,農民收入低落,生活艱困,既有美好的精緻文化,自然不保;另一原因是,謝東閔先生擔任省主席時(1972),提倡客廳即工廠,及禁止拜拜減少鋪張浪費,其結果是破壞農村環境,並把傳統保持於祭祀活動的農村文化精華白白犧牲了。
以新港為例,不管清領或日據時期,一直充滿活力的子弟戲團,如:武館的平和館、順武堂、勤習堂及文館的同樂軒,舞鳳軒、鳳儀社……,一直是新港莘莘學子樂於參與展露身手的地方。新港人出錢出力,多年來,這些子弟戲團發展得如此興盛,甚至為新港贏得「北管巢」的美名。然而,隨著都市化及農村生活不易,武館只剩老弱殘兵在廟會活動中搖旗、吆喝、撐撐場面,不再看到威武雄壯的場面;新港碩果僅存的北管舞鳳軒,在1960年於奉天宮廟口演完最後一齣戲後,隨著總綱黃瀾洲先生到高雄謀生,而嘎然停止;新港戲院及明星戲院分別於1988年、1989年停止營業,新的電視媒體被禁止說台語,年老觀眾聽攏無;傳統廟會活動中多釆多姿,觀眾熱鬧滾滾的布袋戲及歌仔大戲一直沒落,而新興起的電子琴花車,外表的新奇眩目遠勝表演內涵,終究還是得靠赤裸裸的誘惑來吸引觀眾。
在民心思變,農村文化生活空虛,台灣人卻在解嚴前後創造最快速的經濟發展,台灣錢淹腳踝,「田僑仔」滿滿是。然而,台灣光有亮麗的經濟發展奇蹟(包括名牌衣飾)可供炫耀,卻缺少文化發展奇蹟可以寄託,在不知道誰發明用愛國獎券頭獎號碼可供簽賭後,一夕致富的誘惑一下子風靡全台,連謹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純樸農夫也逃不過。而且,因為簽賭,祈求神明賜予明牌號碼,鄉親為了賄賂這些可能幫上忙的較「陰」的神,如萬善公、水流媽、大眾爺……等,或較為頑皮的神,如太子爺,竟然於謝神的電子琴舞台上大跳脫衣舞,來取悅眾神,殊不知這種「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演出形式,賄賂不了神明賜予明牌,卻重重污染了孩子們純潔的心靈。
新港在這股瘋狂熱潮中,目睹家鄉僅存的傳統農村文化,在大家樂的重擊下蕩然無存,終於激起了新故鄉文化重建運動。在那關鍵時刻的新港,因為有家鄉子弟林懷民所成立的〈雲門舞集〉,十五年來,已經國內外馳名,是新港人的驕傲,父親林金生先生官居考試院副院長,長年關心地方,更是新港人的敬仰,每年清明節時都會返鄉掃墓;1987年,林懷民接受台大醫學院畢業返鄉執業的陳錦煌醫師邀請,期望〈雲門舞集〉可為家鄉新港,做一場正式的公演。
這場公演是帶來新港改變的契機,因為演出前夕,林懷民特地來到陳醫師診所,他想要確認:「這是陳醫師一時興起衝動下的舉動,或者,確實想要為家鄉做一件細水長流的工作」。陳醫師腦海中浮出一連串影像,台大訓練完就返鄉服務的感恩,開業第七年面對許多被所謂「大家樂症候群」折磨的鄉親的無奈,鄉親出錢出力籌劃雲門在新港演出的欣喜,突然間靈機一動,或許類似雲門這種國際水準的演出,正是醫藥無解的「大家樂症候群」患者的一線生機。於是,面對林懷民的問題,他放下手中的病人,緩緩地說:「做一件細水長流的事情」。林懷民當場捐出演出費十五萬元,陳醫師把它當作成立基金會的第一桶金,在鄉親林華有、何健雄、鄭友信……等共同協助下,經過近四個月的籌募,募款達到一百三十幾萬元,超過當時成立文教基金會所需的一百萬元;1987年十月中,新港文教基金會正式成立了!
25年後,重新省思新港文教基金會之所以能夠在解除戒嚴那年成立,而且持續運作到現在,林懷民率領〈雲門舞集〉返鄉公演正是關鍵;關鍵的原因乃在於傳統農村文化的破敗,在雲門演出後帶來基金會的成立,讓新港鄉親看到了一絲希望;台灣人在解除戒嚴後,由上而下的統治不再,重新思考自我認同時,因為鄉親出錢出力,經由基金會的運作,結合眾人力量解決自己的問題,並重新發現自己學習當家作主的機會。
作為解決社區發展問題為導向的社區型基金會,25年來所有的工作都是新港社區在面對內外環境不斷挑戰之下,所產生的具體回應,本文擬從一、藝文展演;二、文化資產保存;三、環境保護;四、圖書推廣;五、健康營造;六、社區關懷;七、國際交流;八、社區產業;九、組織運作與義工養成;十、未來發展等敘述主軸,分門別類描述基金會25年來的發展脈絡,為了保持各篇的獨立性及完整性,基金會25年來的重大事件可能會在不同章節反覆出現,當然,那只是同一事件在不同發展脈絡下的因果關係,這些複雜關係,或許可以幫忙了解,台灣的基層社區,如何掙扎地從移民社會走向公民社會的艱苦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