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任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已近二年,二年來,我們重新調整會館各樓層的配置與使用。感謝董事會大力支持,義工們提供意見及館內同仁辛苦籌備執行,我們從原本兒童青少年圖書館,改成適合阿公阿嬤伴孫,或爸媽帶小孩一起親子共讀的閱讀館,
同時整合了五樓的演講、四樓的展覽及工作坊等,加上原有圖書巡迴車等各式圖書推廣活動。閱讀館的推動功效是到了反省的時刻,最近,邀請誠品閱讀推廣基金會的副執行長和本館同仁深度對話,我們學習了不少,也將進一步合作,期望可從小改善新港孩子的閱讀習慣。
明年開始,文化部持續多年地方文化館的計劃即將結束,將改變成什麼?目前未明,而基金會將如何因應?我們必須一併和農會及奉天宮共同思考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未來的經營與管理,其中有一項非常重要,就是如何走出新港,走出嘉義,和全國各文化館,甚至國外,進行館際合作。
重新開始一年,每月第三個週六的草地市集,基金會一直以最少的人力物力來籌辦,到底效果如何?是不是要恢復之前較大資源投入,每月有個主題;或保持現況;甚或不再舉辦?需要集思廣益。
新港客廳、自然米及1/2自然農場,如何帶動基金會社會企業化更上層樓的發展?而基金會多年累積的「人的信賴、環境、健康、知識、藝文及創新」等無形價值,如何轉換成有形價值?另外,社會企業有沒有可能幫助基金會更獨立自主?在在需要深思。
相信工程開始了一年多,謝謝鄉親支持鼓勵,我們一直在學習與改進,謝謝淵源董事邀請「愛、無所畏」一書的主角參加別墅讀書會,讓我們有面對面學習的機會,十三年來,「陳爸」在台東照顧三百多位孩子的經驗,特別在有關和家庭及學校彼此間的定位、老師訓練、課程內容、永續經營等方面,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最近增加了西庄社區相信工程的輔導班,社區的支持及參與超過預期,我們如何儘快確定輔導及課程內容?至於已經從相信工程進入國中的小孩,近況如何?如何與新中文教小義工的輔導銜接?或者,是不是有需要於國中開始相信工程的工作?是到了檢討的時刻。
上期會訊(255期),提到新港藝術高中社區化學習,將如何落實?社區包括家長、奉天宮及基金會,如何共同參與?老師如何規劃?同學學習內容將是如何?須進一步討論,才能建立共識。
二年前(2011年)之所以回鍋基金會董事長,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培養人才及鼓勵參與,不論專職秘書、董事、大小義工及義工幹部等,到現在已經二年了,需要檢討進度如何?去年新召募的文教小義工,有二天一夜的培訓,加入高校及新港誼義工協助帶領,傳承經驗,是好的開始。最近高校義工、新港誼、甲文青及大義工聯合於自然農塲舉辦農事體驗,這是基金會義工文化傳承的最好時機。另外,館內秘書工作最近重新劃分,組成三個工作群,總共設了三位副執行長,如何培養館內執行的新領導人才?是需要不斷嘗試、磨合及承擔。而最近幾波義工們的參訪學習,五代同堂的感覺真好,期望義工們可帶回新的觀念與作法,如何強化義工的主動參與?而不是被動通知,是一直存在的課題;由董事、資深義工、專職秘書組織的「黃金三角」,是基金會多年來好不容易建立的決策制度,如何強化運作?館內秘書如何收集決策的背景資料,過去基金會執行經驗,以共同作出「去專業化」的最專業決定,是基金會的老課題。
這些是近幾個月來腦中不斷盤旋的幾項難題,特別紀錄下來,更盼望關心基金會的鄉親前輩們,提供意見,作為基金會再出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