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耕耘新港

【255期】談新港藝術高中的社區化學習

作者:陳錦煌 ◎本會董事長

新港藝術高中(簡稱新藝高)2002年核准成立,2003年設立籌備處,2006年開始招生,2008年校舍落成啟用,匆匆,已經十多年。面對即將實施的12年國教,及鋪天蓋地無所不入的網絡世界,在近幾年台灣競爭力下降,人才養成不足的挑戰下,身為新港社區一份子,站在關心下一代的教育養成,期望他們更好,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新藝高在新港社區的角色及未來努力方向。
新藝高是新港地區的最高學府,擔任培養優質下一代的領頭羊角色,因此當時設校,就考慮如何立基於新港社區,打破傳統,拆除學校藩籬,不建圍牆,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目的是希望將新港社區納入學校非正規、非正式教育的一環,同時,也經由學校社區一體的學習環境,讓新港小孩在台灣城鄉差距日趨嚴重時,從小可以有較好的學習機會。
2008年,花費八億多的全國最富創意、新穎、美觀的校舍落成了,帶給新港社區,甚至整個嘉義縣民無比的振奮與希望,因為嘉義地區整體教育資源分佈過度集中嘉義市了!偏遠鄉鎮的學習機會不足,這是新港孩子永遠的痛,像以前我為了念嘉義中學,每天要忍耐通學來回耗費四小時的不便;現在我們有了新藝高,要如何發揮它的功能?
除了就學的可近性,社區型的高中可創造出什麼樣的優勢?讓在這裡學習長大的孩子與人不同,是設校當時考量社區化的主要原因,而這想法主要來自基金會多年社區的工作經驗。
1987年成立的新港文教基金會,一開始,為減少電子琴花車跳脫衣舞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努力籌辦各式動靜態展演,來吸引孩子的注意;而後,設立兒童青少年圖書館;保存宋江陣、舞鳳軒等傳統子弟戲團;整理及出版新港歷史;並且關心新港環境,陪伴孩子一起撿拾田野的農藥瓶、打掃進香隊伍所污染的環境及弱勢照顧等等,在人與土地的關懷、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人格教育及養成,逐步建立新港社區的特色,這是當時我拿來說服其他設校委員支持社區化的理由,也得到他們一致的支持。
2008年後,新藝高從暫借嘉義大學的校區遷回新港,王校長尊重社區化的學校發展方向,規劃且鼓勵學生參與戶外教學的課程,如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鄒族mayasvi祭典、登玉山……,然而,我想問的是,學生參加了幾個社區活動,就社區化了嗎?就可以擴大學習範疇,累積成新藝高的學習特色?
新港社區文化的精髓是保存在日常生活中,保存在眾多義工為解決社區發展難題,而無怨無悔的奉獻過程裡,僅僅樣本式活動的參與,是難窺其堂奧,比如說,新藝高雖保存了奉天宮重要的歷史文物,若沒有定期展示、融入教學,學生還是無法了解開台媽祖護佑先民唐山過台灣的真正意涵,也就是說光保存文物,只是和社區建立連結的開始,後續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對於社區各式活動的參與也是如此,畢竟「逗」鬧熱與教育學習是兩碼子的事!
社區化的學習,首先需要校長帶領的教師團隊認同,並且了解新港社區,不管在歷史地理、社區產業、生活文化與環境等等任何面向,有那些實際例子可以和課程結合,讓課堂的學習可以更具體,而且生動有趣;同時,藉由社區參與,在體驗中學習,在工作中學習,也可以在服務中學習,讓學習更有效。這些道理,教育界的先進們,應該比我清楚,我只是班門弄斧,孔老夫子前賣文章!
近幾年來,看到民雄協志藝術季愈辦愈精彩、愈吸引人,固然,背後有郭校長孜孜不倦的努力,也有董事會的大力支持,反觀我們新藝高也努力辦了一些活動,但是,不能發展成為學校的特色,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參與及學習,心中總有些遺憾!
回想當年新藝高的硬體規劃,在社區化的大方向下,因為考慮新港每年有那麼多種類型的動靜態活動,因此,規劃了各式各樣學生可以表演及參與的空間,從最正式的演藝廳、琴房、體育館、升旗台、電影放映平台、小音樂廳、到閩式三合院……,可提供表演團體從國際正式展演到在地社團平常活動之所需,然而多年來,新藝高各式空間的使用不如預期。2012年我再度接任基金會董事長後,深入檢討原因,發現社區化絕對不是單方向努力就能落實,必須學校及社區一起合作才能實現。
新藝高校園設計了那麼多可以表演及觀賞的空間,當時的想法是,既然以藝術為核心,如何「游於藝」?最簡單的方法是讓學校變成表演舞台,從教室及桌椅的設計排列,到走道、迴廊、平台、三合院,更不用說正式表演的演藝廳,都考慮了表演者與觀賞者可以互動的空間,設計的目的是,在時時有驚奇,處處有變化的學習空間裡,可以激發孩子的創新潛能、好奇心與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前幾天,今年大學聯考學測成績公佈,新藝高的平均成績優異,甚至有同學可能考上台大資工系,這證明一件事,新藝高的學生是有潛力的,據同學表示,在單調、繁忙、無趣的準備學測過程,新藝高提供多元化的社區參與及社團活動,例如藉由影像紀錄和早市人群的互動,深入了解背後所蘊含的故事,探討過程獲得的成就感,是有穩定心情的作用,進而考出最佳成績。
新藝高是適合孩子作夢的地方,若能整合學校及社區資源,在學生最會作夢的時代(比如:發起捐獻,協助某社區貧困老人),就能幫助孩子夢想實現,以協助人格成長,激發創意本能,這大概是社區化學習最核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