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老師,本身學的是社會學、傳播學,卻在無心插柳的機緣下,埋下日後從事專職旅遊的工作,成為重度自助旅行的專家。二十五歲的他首度出國,那年發生名古屋空難,旅遊景氣低迷,他逆向而行,以六千元便宜機票搞定。初嘗旅遊甜頭的他因此領悟到「危機入世」的道理,一般人明知飛機比其他交通工具安全多多,但因飛安事件怯場,年輕的他沒錢卻有膽識,勇於冒險、勇於行動,視野就此一扇扇打開。
傳統儒家:「父母在,不遠遊」的保守觀念,旅行常不被鼓勵。時至今日無國界的年代,旅行已蔚為風氣,自有它的迷人處。那為何要旅行?答案人人有,馬老師則歸納如下:一、開拓視野。二、印證書中所學。三、休息、停頓再出發。四、打開蒙蔽的感官。五、尋找自我價值觀。六、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也不會做了。為了讓你的人生不會後悔,不要再找藉口,出走就對。
旅遊達人的他從旅行中學會哪些事?一、知道家的美好-每個國家都有它的優缺點。北歐福利好,稅金卻重;法國浪漫,失業率高;台灣亂象多,人情卻溫厚。多看多比較更能感受家、國的美好。二、活在當下-印度恆河邊靜觀大體的火化焚燒,從有到無是生命的自然呈現,有啥好執著放不下,想做就行動。三、洞悉人性-旅行本身就存在著風險,在羅馬許願池勝地,有帥哥主動幫忙拍照,相機到手一溜煙不見人!如何洞悉人性、防患未然,旅行就是個活生生的學習場域!四、平凡簡單中獲得快樂-不做豪華遊,十五日東南亞只花二萬二千元。旅行中降低物慾,回歸基本需求,逛當地市場,融入當地生活是他的最愛。快樂指數來自內在的感受,不需外在夢幻的包裝。五、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問題?如何找旅館?找餐廳點菜?大大小小的事就等著你去面對、解決!經驗多,解決問題能力自然倍增。七、調整觀看世界的角度-去除我執偏見,勿以島國心態看世界。
旅行是改變你規律、單調的步調,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他人活膩的地方。旅行是異文化的總體驗,與當地人事物的接觸才會有感動、有溫度,而後回歸一己生活能自省、能內化。熱情的馬老師自許「一日為師,終身服務。」「好東西沒分享會死人」,他憑著這股豪勁,一路走來雖辛苦卻不痛苦,且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