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懷民老師結緣並有多次互動,約是在10年前,他擔任藝術高中籌設之設校委員時,大師的丰采和深厚內涵,至今仍讓筆者崇敬、感動和折服。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後來在新港因活動遇到「九歌」中飾「雲中君」的舞者吳義芳老師,當時他擔任生活舞蹈講師,筆者是學員,在舞台之外,有幸見識其深厚之功力,早聞雲門舞者個個根基扎實,且身手不凡,真可謂名不虛傳。年初獲知雲門排練指導兼舞者周章佞老(以下稱章佞老師)排定10月書活講堂,筆者便自告奮勇爭取撰述,猶記演講當日,客廳滿滿聽眾,猜想很多人和筆者一樣,皆是慕名而來。
章佞老師舞齡超過30年,1993年畢業後即加入雲門至今,2004年起擔任雲門排練指導,在雲門20年間,擔綱許多重要角色,包括《陳映真.風景》中〈兀自照耀著的太陽〉裡的京子,《家族合唱》中的牡丹,《紅樓夢》中的綠衣女子、金黃衣女子和《白蛇傳》中的白蛇等,其中尤以《行草》中「磐」字長巾獨舞,以及《水月》、《狂草》和《花語》獨舞優越的演出,深印觀眾腦海。
今年適逢雲門40周年,又有新舞作《稻禾》於11月發表,因此本次演講主題意義非凡。針對主題「稻米」,章佞老師從林老師的故鄉新港之嘉南平原出發,一路延伸到此次《稻禾》首演的池上。並訴說著《流浪者之歌》載運三噸半金黃色稻穀在世界巡演之甘苦與有趣的故事。針對此舞碼,筆者發現和章佞老師有相同的聚焦,「站在不間斷傾瀉而下之稻穀下的僧人」、及「手拿竹耙由內而外低頭彎腰緩慢畫圓的景象」,在音樂「喬治亞民歌」的襯托下,刻劃求道者虔誠渴慕的流浪生涯。之前在觀看該舞碼後,今又聽章佞老師娓娓道來,又是一番特別的體會和感受。
另在其演說中,章佞老師提及林老師對《稻禾》之創作理念:『《稻禾》是我稻米情結的大發作。它不像《薪傳》裡先民聲嘶力竭的插秧耕種,不像《流浪者之歌》以滿台稻穀烘托無盡的禱告,《稻禾》從池上的泥土、日光、風和水,以及稻米的生命輪迴獲得元氣起舞。』此次新作以池上稻田生命週期的投影,作為舞蹈的風景,其中暗藏玄機,雲門不再溫文儒雅,以潑辣的生命力迎接40週年。筆者相信因《稻禾》的發表及巡演,今年的雲門又是豐收且發光發熱的一年,相對於廣大的雲門迷而言,一樣是藝術心靈豐富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