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康芮颱風於新港南北崙村造成民國48年八七水災以後最嚴重淹水;以及,百年為地震週期的梅山斷層,最近地震學者頻頻警告20年內嘉義有大地震的可能;加上,面對台塑中洋工業區內日夜噴煙的汽電共生燃煤發電廠的巨型煙囪;空氣懸浮粒監測值時常超標的新港空氣監測站…等;這幾年來新港環境的巨變,以及近年來氣候暖化,暴雨頻頻,核四設立等等,台灣環境可能招至的災難已非平日可語。因此,基金會今後除了結合媽祖信徒、學校、社團等持續推動淨港計畫及環保惜福感恩餐,也利用新港閱讀館、會訊、臉書、基金會電子報…等的社區終身學習與傳播功能,提供環境教育相關資訊及學習機會,繼續培育有環保理念的PGY醫師,及下一代等,同時在自然農場、新港客廳、新港各村落及鐵路公園等等推動自然農法及環境綠美化的理念,除此之外,基金會環境教育工作必須走出以往窠臼,以新的工作方式,面對未來環境的挑戰。
新港自1998年結束台塑ABS廠毒廢氣排放引起的環保抗爭後,省悟環境教育才是永續發展的基礎工作,而抗爭只是一時,也太耗費社會資本,因此,基金會轉而投注資源人力在環境教育工作上,這是宋明晃老師於1998出版《新港鳥類觀察》的原因;同時,基金會發現單是教育宣導,它的感動是有限,影響也只是暫時,光說不練是保護不了環境,因此,設「綠園」並且成立了「綠點工作隊」,以實際綠美化的成果來說服鄉親。
感謝環保綠化組的義工們,多年來每週六、日匍匐於新港土地,螞蟻雄兵般默默地帶來新港全然的改變,這是新港環境教育全然不同的模式。然而,如何面對未來新港環境可能巨大變化,我認為基金會有必要設立環境教育委員會,作為一個整合研發推動單位,以科學方法,嚴肅態度,坦然面對新港環境現實,不得過且過,不似是而非,以新的作為面對新港環境的巨變,分資料收集,研發策畫,教育訓練及實際推動等四組,以推動下列工作:
一、 對參與每年淨港計畫的學生,義工,媽祖信徒等,核發環境教育服務義工時數,另外對資深、優秀義工及團體,每年遴選環境楷模,給予公開表揚。
二、 結合行政院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及水利署的專業資源,了解新港地區的最新水文資料及淹水潛勢,特別在高鐵興建完成後,對新港排洪的影響,以作為環境教育的參考。
三、 和學校、公所、村辦公室、消防局、消防隊等單位合作,於每年汛期來臨前,對於淹水潛勢高風險地區,推動預防、減災、整備等工作,基金會特別重視非工程的預防方法,如排水溝疏通、垃圾清除、少用塑膠袋等,以實際的推動作為環境教育的推廣內容。
四、 聘請行政院防災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教授為顧問,和相關公部門合作,規劃新港地震防災地圖,緊急逃難路線,緊急疏散地點,備用消防儲水池,教導個人及團體防災與逃生技能…等,並且定期演練,作為防災整備環境教育的一部分。
五、 負責新港敏感環境資料收集,如廟口周圍,台塑附近,和相關學術單位,政府機關合作監測,適時提供資料,教育大眾,以防止傷害發生。
六、 和新港學校合作,監測新港環境,特別有關水、空氣、土壤等,一方面作為學校環境教育的教材,另外協助鄉親了解新港環境變化,作為新港社區永續發展的基礎。
七、 和國際相關環境教育團體合作,走入國際,學習最新環境教育智能與推動方式。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環境教育是改變人心的工作,但願這些工作可以形塑新港新的環境文化與環境倫理,為永續新港奠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