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耕耘新港

【248期】談新港文教基金會社會價值的創造與累積(上)

作者:陳錦煌◎本會董事長

基金會經二十六年的經營,不斷的創造新的價值,有些是有形且直接,可以計算,也馬上得到,不屬於本文討論的內容;有些是無形且間接,是在未來,當鄉親認同與信賴之後,才能發生,較難估算,這些價值又稱社會價值,是本文談的重點。反省其起源,在大家樂瘋狂的年代,林懷民率領雲門舞集返鄉公演後帶來基金會的成立,讓新港鄉親看見了一絲希望, 台灣人在解除戒嚴後,由上而下的統治不再,重新思考自我認同時,因為鄉親可以出錢出力,經營自己的基金會,結合新港眾人力量解決自己社區的問題時,有重新發現自己,學習當家作主的機會。歷經多年來的觀察發現,基金會由單純的藝文展演,逐步了解社區面臨的多重問題,發展成解決多元需求的工作,因此,基金會不斷創造新的社會價值,反省起來,包括:人的價值、藝術文化價值、環境價值、知識價值、健康價值及創新價值等六大面向,分敘如下:

(一)人的價值 
人的價值是所有社會價值的開始,換句話說,是義工參與的價值,具公而忘私、弱勢關懷及公平正義的胸懷,也是公民社會中人的價值。
基金會之成立、營運及會館建造,來自鄉親捐獻是永續經營的最大助力,另外,有近300位大小義工分勞,是支持著基金會在佈滿石礫的路上挺進的脊椎骨,每兩週一次資深義工幹部會議,共同決定,也共同分擔負責,藉由民主與透明化的治理,結合眾人力量完成個人無法達成的理想。
社區文化的營造,依賴的不是充裕的經費與燦爛多姿的活動,最需要的是一群默默耕耘,不求名利的義工,其實,新港社區的營造佈滿了眾多義工參與的腳印,真正的力量來自實踐。基金會的存在,靠的是一種以記憶對抗遺忘,以真實對抗虛構,以平凡對抗宣傳的人的實踐力量。
基金會在資深義工、董事及專職秘書合作下組織「金三角」,針對基金會各式疑難雜症,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金三角」加上「義工幹部會議」,成為基金會有效的橫向溝通及垂直整合的平台,逐步累積公民社會中,民主參與由下而上建立的人的價值,而在基金會的發展過程中,還包括如何將有相同理念及專業知能的義工或鄉親組織起來,建立社區資源網絡,共同解決問題,同時建立了人與人的信賴價值。

(二)藝術文化價值
在1987年起至今,基金會已籌劃了上千場演出,時時有表演,處處有表演是新港和其他鄉鎮不同的地方,也逐步累積了藝術與文化的價值。
1991年基金會籌辦了新港鄉KTV歌唱比賽,用同一舞台對抗電子琴花車色情表演,後來組織新港歌唱聯誼會,結合其他歌唱同好,開始新港合唱節,讓電子琴花車不像以前那麼吸引人,是首次彰顯新港藝術文化價值的功效!
1994年,籌辦全國文藝季,用上千張鄉親翻箱倒櫃找出的老照片,來訴說古笨港到新港的故事,望著一張張老照片,新港人與人間的關係,突然鮮活起來!也知道了新港人從那裡來,將往那裡去!1998年開始的國際社區兒童藝術節,新港人發現文化可超越國界、人種、語言,是立足新港,聯結世界的利器,而用接待家庭的方式接待外國友人,更是建立新港人自信、平等自重,也將新港社區藝術文化活動推向國際舞台。
經由藝文展演持續的舉辦,基金會成功保存北管舞鳳軒,百年國樂鳳儀社,及邀請謝鬧枝老師於古民國小傳承宋江陣,讓傳統農村的子弟戲團文化保存下來,同時鼓舞了江季鴻老師組織「嬉班子非洲鼓樂團」,帶動街舞,並於2002年新港國際青少年嘉年華揉合北管音樂及家將肢體動作,創作新港舞步;2003年,基金會組織新港文化休閒產業協會,藝文展演用來行銷社區產業,發展草地市集;1999年,衛生署以新港作為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的示範點,藝文展演用來協助健康理念的推動,在2005年扶緣服務協會承辦的社區關懷據點,基金會協助規劃藝文活動,成為鼓勵阿公阿嬤參與,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2007年地方文化館累積新港文化生活圈的經驗,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成了新港文化生活的特色與價值。

(三)環境價值
基金會的環境價值的建立,從1989年開始組織鄉親走入田野,撿拾農藥瓶及淨港掃街開始,用實際行動來關心這片土地;1990年秉持「愛我家鄉,捨我其誰」的理念,基金會開始籌畫一系列環保活動,落實環保理念於日常生活中,同時培養環保教育的人才。
1995年,台塑集團中洋工業區新設立的ABS廠,污染處理設備不足,造成廢氣排放,影響周邊中洋及三間村居民生活,基金會結合中洋、三間兩村村民,社區團體及專家學者,展開一波波環保抗爭;隔年鄉親抗議嘉北公路旁的臭油廠,以及1999年南港村附近的北港溪行水區被事業廢棄物非法掩埋等,這些污染事件是新港人必須共同面對與解決,在解決的過程中,共同建立了新港的環境價值;另一方面基金會從抗爭走回單純文化、教育為出發點的環保工作上,集中資源在環境教育,出版「新港賞鳥手冊」,為新港生態教育之推廣奠立基礎。
2001年全國首創的「鐵路公園」在義工集體認養下,從荒煙漫草整理成為風華獨具的帶狀公園,是新港環境整體改變的開始,「淨土新港」成了基金會美好的願景;2008年開始推廣「自然農法」種植自然米,於2011年成立「1/2自然農場」,以發展更多元的環境價值。(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