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養」,常聽到的是如何教養、或如何了解孩子、欣賞孩子,但有沒有想過父母親本身即是教養成敗的關鍵。五月份「書活講堂」講者─黃淑文老師,她從親自帶兩個孩子的經驗,以及做過幾個針對孩子及他自己的假設性實驗,得到的結論是:「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我們都希望孩子有個性、有靈魂,能夠快樂的活出自己。但父母本身快樂嗎?有自己的人生嗎?黃老師認為,孩子天生有其獨特的個性,不是教出來的,也不是父母給的,而是他們本身就有。就像種子一樣,「什麼樣的種子,開出什麼樣的花」,大人們只是幫忙施肥、除草罷了,種子是靠自己的力量開出花來的。父母應去探索自己的內在,傾聽心中的聲音,從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找回自己,讓上一代的美好,在下一代發光發熱。黃老師說,她專職照顧孩子後,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童年的影子,也才發現,當媽媽愈了解自己,才能愈了解孩子。回想自己兒時希望被對待的方式,竟是孩子心中渴望的親子關係。
黃老師也認為父母和孩子相處時,不用隱藏自己脆弱、害怕的一面,讓孩子知道完整的生命就是這樣,有優點也有缺點。不要一直用「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常常以為孩子「年幼無知」,其實他們往往一眼就能看透事物,只是大人都沒給孩子說的機會。透過孩子的眼光,可以幫我們打開生命的眼睛,因世俗種種常讓我們大人閉起它。我們都忘記了自己是如何長大的,孩子的誕生和成長過程,剛好幫我們重播一遍,讓我們重新活過。教養這件事,不只是養孩子,更是一趟找回自己的旅程,父母應該與孩子一起成長。
此外,黃老師特別提醒,別人的教養方式是沒辦法複製的,做父母要按照自己的個性去找到那份感動;合適的方式,取決於你的個性、環境和人生觀。此外,父母記得放手讓孩子自由自在飛翔。只要以親近土地的教養方式,讓孩子永遠記得家鄉的種種,並有所感動。做孩子的,不管飛多遠都不會忘記回家的路,忘記父母。
「當你用成人的眼睛看兒時的自己,會發現你愈瞭解自己,就愈了解你的小孩。其實,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絕對正確的教養方式。父母解除對教養的焦慮,和孩子一起快樂做自己。」這是黃老師給大家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