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耕耘新港

【243期】談PGY醫師的社區學習

作者:陳錦煌 ◎本會董事長

台大急診部名醫持搖頭丸被捕,震驚社會,也讓我這位負責PGY醫師社區實習的小鎮醫師深感痛心,自責。
痛心及自責的是,主要原因出在台灣醫師的教育養成不當,讓醫師躲在象牙塔裡,只知道治病,以及因為健保不合理給付而扭曲的醫療照護制度,造成部分醫師行為的偏差;而過去我曾在行政院當政務委員,負責督導醫療相關政策,對現有的醫療病態無法逃避責任。
在行政院服務時,面對健保即將破產,我曾參與二代健保研擬工作,提出按人計酬代替按量計酬的構想,然而到現在十年多了,仍然尚未落實;另外,2003年SARS流行之後,我也受曾任台大醫學院院長的醫策會謝博生董事長邀請,參與醫師養成教育的改革,於新港規劃「社區醫療課程」,及帶領PGY醫師的學習,並且於台大醫學系五年級社會醫學整合課程中,講授社區健康營造;同時,事情發生許多天了,所謂台灣醫界兩大龍頭的台大醫院及醫學院院長,竟然還悶不吭聲,對這等醫界大事,好像事不關己,不肯深切反省台灣醫師教育養成的問題,提出醫療制度的改善方法;這點滴事件,讓身為台大醫學院畢業生的我,有必要從社區角度提出我的看法。
反省台灣醫師培育過程,絕大部份時間是用在教導醫師學習如何診斷、治療疾病,對生病的這個「人」好像把他給忘了,以我在台大上社會醫學二個鐘頭的課程為例,雖然是必修,因為我不是教疾病診斷,治療,病理或生理,主要談和健康有關的非醫療因素,或所謂社會因素,特別是人在社區生活中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及即早介入預防的方法,結果上課時,如果有五分之一學生聽講就要偷笑,不是看自己的書,睡覺,就是上網,聊天,因為他們認為我的課沒有營養,國考不考,治病時也用不上。
忽視人文,忽視社區,只重視醫療知識及技術的結果,會忘記學醫的初衷,讓醫療淪為賺錢過好日子的手段,而不是幫助病人減輕痛苦的使命,另外不幸的是,臺灣的健保還停留在論量計酬,不是論人計酬,也就是說,看愈多病人,做愈加檢查,可賺愈多錢,因此,醫師因健保給付的關係,只會治病賺錢,不肯撥點時間關心人,也不肯整體考量地治療人。
近十年來,我在新港社區PGY醫師學習課程裡,特別提出「社區醫師」的想法,以和外科、小兒科、內科、家庭醫學科……等專科醫師並列,因為它也是一種專業,是針對台灣目前病態醫療環境提出的醫師養成方法。
有別醫師於醫院學習治「病」,在社區是學習治「人」,了解人,如何和人溝通,培養對人的同理心,愛心;我用的方法是社區參與、及工作中學習,我們陪伴到新港學習的醫師調查尋找新港社區的健康議題,然後,提出解決方法。我的「社區醫師」的學習重點在於:除了醫療專業,一定要加上社區公共參與;所培養出來的醫師,能否打開心胸,具備能力,參與解決社區中和健康有關的公共議題,是解決台灣目前醫療環境的先決條件。
台大名醫吸毒絕非個案,而是台灣醫界的悲哀,本來負責教導人疏解壓力,對抗誘惑,卻因教學、服務、研究的三頭燒,而讓自己陷入吸毒的萬丈深淵,身為醫師的我們必須深自檢討警惕;我也要在「社區醫師」的教學上,不斷檢討改進,以吸引年輕PGY醫師的興趣,培養醫師回歸人,回歸社區,有心社區公共參與,而不光是治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