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任董事長已整整七個月,有必要檢討成立四分之一世紀的基金會的未來走向。承蒙張董事長交接給我時提出基金會未來發展的三大方向:包括青少年關懷輔導,自然農法推廣,及身心靈健康的提倡。這三方向是我接任後和辦公室同仁、董事及義工幹部們努力實現的地方。
青少年,特別鄉內高關懷青少年的輔導,經大家努力,已經具體形成「相信工程─社區關懷計劃」,並且,十月二十二日起開始於中洋村、安和村、古民村及崙子村執行。這項計劃的推動,代表基金會未來將在藝文展演為主體的工作(如國際社區藝術節),慢慢走向更多的社區關懷,然而,這不表示從此不推動藝文展演或比賽,而是要和鄉公所、奉天宮、各社團、及農會已經辦得很好的藝文展演區隔。如何區隔?是不是大家回想25年前基金會成立之始,和林華有前總幹事,何健雄董事長共同邀請雲門舞集時,我們是採用售票方式,也因此,我們才有基金會成立的第一桶金──15萬元,受益者付費的藝文展演推動是今後基金會永續發展的重要理念,也是區隔其他單位,建立基金會特有的展演方式的重新開始。
因為要受益者付費,我們必須找到足以感動鄉親,且願意掏錢的藝文團體到新港,憑著基金會過去協助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行銷的經驗與人脈,我相信辦公室同仁有能力做好,至於表演場所,藝術高中演藝廳大小適中,設備齊全,是不錯的選擇。至於已成為新港優良傳統的國際社區藝術節,我們將量力而為,藝術節的策劃方式或許朝向小而美,實際如何,大家可多提供意見。
十月二十日的董事會對未來相信工程有許多討論,特別有關基金會在這件工作上和學校、同學、家長及社區的關係,也就是我們定位如何,我的看法很單純,回歸專業,大家相輔相成,基金會是彌補學校或社區不足的地方。另外,對於基金會未來資源的分配,大家也有許多意見,但在台灣城鄉差距,貧富懸殊,M型社會愈來愈嚴重時,基金會要永續發展,社區關懷是不能不走的方向。
身心靈的健康及自然農法,總體上可以歸為健康,健康的人、社區與環境。2003年我離開公部門回新港開業,開始和衞生署醫策會合作PGY醫師的訓練,多年來已和參與訓練的醫師發現新港社區諸多的健康議題,如老人照顧、環境健康風險、健康生活習慣養成……等等,為解決這些問題,如何與基金會推動多年的青年志工參與老人照顧,駐村藝術家指導的老人創作(十月二十七日農會25號倉庫新港文化館有「新港老玩藝聯展」,張董事長任內提倡的自然農法,賣健康餐的新港客廳,基金會環保綠化組二十多年的工作,融合成以健康為主題,以退休公教人員為對象的健康生活提倡。
當我看到鄉親從台北返鄉認養「華有田」,在健康生活的實踐中,玉米一天一天地在健康土地中長大,沒有化學肥料,沒有農藥,只有愛心,只有耐心,能有緣份分享這些玉米或其他作物,自然生命力的喚起、激盪,真令人感動!
新港文教基金會畢竟還是新港社區的基金會,我們和一些全國性非營利或非政府的基金會是不同的,因此考慮未來如何走時?還是要回歸新港社區的角度,我們必須很謙卑、很誠懇地傾聽這塊土地以及鄉親的聲音作出反應,我們要學習超越舊有習性,不可故步自封,或自以為是,我們不要自以為已成立25年的基金會,就已經做了很多很多,而且好像無所不能。面對下一個四分之一世紀的可能發展,檢討以往的能與不能,是大家必須時時警剔的地方。
假如有人問我,你參與了25年非營利組織工作,除了新港文教基金會,也曾是228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你了解基金會到底有什麼特色,我很想告訴他,協助眾人,讓個人達不到的理想,在眾人共同努力下實現,正是基金會的特色。面對下一個25年,且讓我們堅持此特色,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