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過中央山脈,伴隨著蔚藍海岸的南迴公路,38 位資深義工與秘書處,進入海岸山脈三天兩夜參訪學習之旅。在社區之上,看見愛無所畏的力量陪伴海岸與山城的孩子慢慢茁壯;秋收舞台之下,花東縱谷的稻米結實纍纍,附著在產業上的聚落緊密相聯,文化就如同稻米的根深深植入土地;沿著東部海岸,戀海的少年家與洄游的魚在此相會,造就創生世代的潮起潮落;我們心中仰望、起立鼓掌,更反思未來如何努力,繼續讓故鄉向前行。
侯智桓◎本刊編輯委員
臺東池上作為一個花東縱谷的印象品牌,讓每一位遠道而來的旅人為之迷戀。在池上文化藝術協會梁理事長當帶領下,我們走訪穀倉藝術館與米倉生活館,前者是由穀倉整修而成的展覽空間,後者則是多元複合的演藝廳,還遇上福原國小的同學,在廣場販售親手種植的池上米,籌措畢業旅行的旅費。在池上待了一整天,才發現產業與文化緊密連結的聚落,一個人可以是農民,也是池上文化的推動者,而且如同成熟稻穗一樣彼此相連。為了池上米,大家共同遵守每一道檢驗的程序與標準,為著的就是貼上唯一代表池上品牌的池上米標章,更把參賽得獎的獎金捐給當地的國中小學,用當地產業支持教育學習,也讓池上的稻米品牌代代相傳。2009 年,台灣好基金會舉辦了第一屆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在金黃色的稻浪舞台上的藝術表演令人印象深刻,更是讓居民一起動起來,從下而上一起努力展現池上文化。
林秀英◎本刊編輯委員
牛犁社區是日治時期的花蓮壽豐鄉的豐田村,現分為豐坪、豐山與豐裡三村,早期以客家人居多,村民期勉如牛般的耐勞肯做,對外以牛犁社區自稱。最初由四個豐田在地家庭,關注居住孩童成長與環境等議題組成工作室,於2001 年正式成立「財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游雅帆是從繁華的高雄市區嫁到偏遠山區的移居者,也是組成工作室的核心人物,落地後與居民和長輩致力於改善與關懷居住環境。該區颱風地震頻繁,再加上台9 線交通事故不斷,進而重視社區安全,通過國際認證的壽豐安全社區,大大提升居住安全。
豐田車站出口處,一棟日式風鼓斗室老房舍「五味屋」矗立,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方式才得以免去拆除命運,以社區公益二手店經營,同時也是社區青少年兒童聚集場所,提供課後寫作業,多元學習二手物的販售應對。
自2015 年開始,憶起蒐集縱谷社區「長者的生命貼布畫」,每一塊貼布畫都是奇珍無比的藝術品,記憶高齡懷舊的過去、思念、傷痛或者夢想,透過長者的生命經驗與分享,讓年輕的一輩或者他人能更深刻的體認生命故事,也賦予老化過程的新價值與尊嚴,不是只剩孤老或仰賴。
牛犁社區有專營的商品販售,廣受消費者肯定的山海襪等,因此無須過度依賴捐款與公部門補助。社區內活動密集,助老與敬老,積極創造就業機會,讓青年得以返鄉安心就業與成家,社區內的大小事,其實都是息息相關,人與人、人與環境都密不可分,無一可置身事外,這樣的社區營造氛圍,更是每個鄉鎮的美好願景,期待新港鄉,創造更多我們的新港動!
林錦秋◎本刊編輯委員
行行重行行,翻山越嶺,多層次藍的太平洋海水終於映入眼簾!第二天的第二站參訪位在花蓮七星潭遊客中心二樓的〈洄遊吧〉。一下車風大浪大,把難得見到海洋的我們完全吸住了,大家拿起手機猛拍,更隨著浪潮起落和捲起千堆雪的景象驚嘆聲連連。
當天解說人員透過縮小比例的捕魚器具,詳細介紹漁民在七星潭使用定置網的捕漁方式;透過PPT 介紹讓大家認識台灣東部的當季洄游魚種,瞭解在地漁民用相對友善環境的方式取得漁獲量,讓漁資源生生不息;最後大家手作料理,品嚐鬼頭刀魚肉片做成原味和熱帶果香魚排,真實呈現魚從大海到餐桌的完整過程,並啜飲一杯魚鬆奶蓋紅茶,這樣的搭配一點都不違和!
參訪過程感受到這機構的用心,透過解說和手作體驗讓觀光客真實了解海洋資源的可貴和保護的需要。〈洄遊吧〉的創辦人是黃紋綺,在2016 年成立,結合志同道合的夥伴希望透過產品去傳達以食魚教育的理念,並帶領大家透過五感體驗,了解一隻魚從大海到餐桌的過程,認識大海,並期許航向人海共好的未來。在經營上提供洄遊鮮撈、洄遊平台和洄遊潮體驗等三個面向服務,希望連結消費者、漁業人員和學術單位的交流,讓海洋的資源利用達到平衡且能永續發展!
王筱雲◎本刊編輯委員
來自中央山脈新鮮空氣及新武呂溪的恩澤,加上夾在兩山之間短日照的特殊地理環境,孕育出關山優質好米。范氏家族四代都是關山稻農,為避免穀賤傷農,於1986 年成立梓園碾米工廠,整合關山地區稻農,監控種植、碾米、儲存技術,創立後山米與皇帝米的品牌,並取得各項認證。
2008 年范氏家族就開始種有機米,2018 年指導農民朝有機米的方向發展,目前規模有114 公頃,陸續增加中,2023 年成立全國最大有機米促進區,是台灣有機米專業栽種面積最大的專區、專倉、專桶運作,利用科技音波防鳥防蟲與老鼠,力求品質保證。
白米、胚芽米、糙米、黑米、紅米各種品項皆備,開發米穀粉進軍烘焙市場,推出「後山巡米所」各種體驗活動,成立「後山咖啡室」,提供飲品與米點心,將米的產業極大化。義工們來訪當日,范小姐運用米穀粉教大家炒米茶,這是他們客家的傳統食物,現炒現飲,香醇濃郁,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米不再是單純的三餐主食而已,而是可以變換成各式樣貌放上餐桌,這是以米為重要產業的新港,可以學習與借鏡的地方。
吳淑媛◎本刊編輯委員
「新城鄉」是一個小小的鄉鎮,它,不時尚,不新潮。東邊看去是靠山,西邊看去是面海。
在新城街上,會看到「佳興檸檬汁」( 小七也有賣),再看到古老的「新城照相館」,有多古老,你自己去遊一趟就知道。
這條路的盡頭是一間日據時代的天主教會,和一間文青風的小屋,灰白的牆面寫著:「閱讀、飲食、講座」,也是我們的目的地—練習曲書店。
這是一家只借書不賣書的店,也是棒球隊孩子放學後,閱讀和寫功課的地方。如同棒球規則,跑回終點得分,就是跑回溫暖的家。
胡教練從台南移居到花蓮,為單親、隔代教養的孩子組成棒球隊,也為此地孩子打造一個溫暖的家。「改變不能只有孩子,要整個社區做改變,才能有好的成效」這是胡教練的夢想。
「幸福不是與生俱來,而是我們共同創造的……」從練習曲書店的免費借書到販售飲料,再延伸到「豆花店」的多角經營,都是為了自立自強的籌措更多的經費,來為孩子做更多的事。
我在書店借了三本書,當成對書店的加油與肯定,書冊的頁面寫下借閱的書名和借書人名字,三個月後將書郵寄回新城鄉的「練習曲書店」。我把書的溫度帶回嘉南平原,也帶回新城社區對弱勢孩子照顧的愛。
九年前基金會慕名來參觀「孩子的書屋」,陳爸談他如何回到台東,看見趴在庭院外聽他彈吉他唱歌的孩子,當陳爸開門讓孩子走進庭院,他更知道這些孩子多數是孤單無人陪伴,甚至是餓著肚子的小孩。就此「孩子的書屋」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成立,從可買屋的五百萬資產草創書屋到剩下47 元的便當費的傾家蕩產,這都不是平凡人可以承受的壓力。
這次再度參訪,已茁壯成九個書屋,深耕在地弱勢族群、父母失業、長期失敗或中輟的孩子,如果書屋可以消失,代表孩子都回歸家庭,不再需要書屋的陪伴。這是陳爸最大的期待。
書屋建築物的外面有一個形象圖案:三角形代表爸爸,圓形代表媽媽。而這裡的孩子有些少了三角形,有些少了圓形,有些孩子甚至沒有圓形也沒有三角形。不是每顆種子都能落在肥沃的土壤中,它也可能落在惡地、落在沼澤或沙漠裡,這些都是書屋要拉拔的孩子。
「書屋的孩子」會騎單車環島,迎著海島的風去認識台東以外的鄉鎮;會划獨木舟探索海洋,繞行海岸線,做海洋的巡禮;會去爬一座高山,不是征服高山,而是去感受山林對大地的愛。
聽,風在呢喃,海在微笑,山在唱歌,有一種幸福,來自書屋的日常,因為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在台東每個「孩子的書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