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底12月初來自宜蘭的「無獨有偶劇團」工作室團隊,在學校舉辦2天半的大木偶工作坊,帶領小朋友進入偶戲的世界。剛開始老師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引導小朋友將社區的人物,產業和自然資源等進行自發性討論與分享,並在校園裡尋找創作時需要的素材,以農村的生活情境當故事題材,結合大木偶的製作過程和操偶口白的練習,經由持續的操作練習中慢慢建構出偶戲的生命力,引導孩子將故事題材發揮想像、集思廣益,從做中學習討論與修正,並透過旅北同鄉會下鄉及學校校慶運動會等展演舞台,營造輕鬆逗趣熱鬧的氛圍,讓學童感受藝術表演的魅力,激起孩子更多創意學習的慾望和想像。
偶戲課程,他的目的不在於只是演出,過程的學習更重要。老師首先帶領小朋友認識自己的身體,享受動身的快樂,跑、跳、轉頭、伸手加上忽快忽慢的節奏運用,運用身體模仿動物,學習用身體去感受,去學習,發現身體表達的許多方式。接著引導孩子討論戲劇主題,從日常生活的素材著手,彼此分享激盪最後決定以「豐收」當主題,大家根據這個主軸方向,去演繹出整個劇情的架構,老師帶領小朋友先把人、事、時、地、物的背景做個交代說明,並用簡短的篇幅寫出劇情大綱。然後進行混齡分組,每一組針對自己分配到的角色,彼此互相討論,設計自己的角色造型和對話口白;透過活動過程大家集思廣益、思考和創作,引動學子肯學、肯動的教學方案,符應感受到實踐的完整學習歷程。
戲偶與道具是演出時的要件,小朋友到校園裡尋找隨手可得的資源進行運用,老師帶領大家利用竹子、樹枝、藤條、花布、紙、樹葉,並結合新港在地元素,包括稻草、榖篩等,大家為他們的偶搭架構,縫縫補補、裁減拼貼,敲敲打打並小心著色,好不認真!大家合力打造專屬的農村立體小人物,有一組還設計出臉色慘白,充滿鬼魅氣氛的「死神」,令人驚艷。孩子透過探索和想像參與「自造」與學習,重新認識偶戲文化的許多趣味,實踐生活中共享、共創的動手作樂趣。
接下來就是操偶的肢體動作和劇碼的編排,尤其是人偶合演時,大家必須找到協調的表演形式。從「製偶」、「操偶」,到「人偶合」,講求夥伴間高度的默契,在偶與人的神情姿態、俯仰坐臥之間,如何達到協調與合一,因此需要淺顯的語言讓孩子了解進行的步驟,非常佩服老師總是很容易的讓孩子很快的進入表演狀況。
偶戲具備多元的藝術特色,融合了造型、動作、對話、編劇、佈景、服裝等設計,並兼具繪畫、戲劇於一身的綜合藝術。在短短2天半的活動,讓孩子了解戲劇不同的呈現方式;同時也透過孩子耳熟能詳的農村文化等議題,讓小朋友進行討論、製作道具、角色扮演,了解一齣戲是如何從無到有,呈現在觀眾眼前。大木偶工作坊帶給孩子前所未有的體驗,從故事劇情的腦力激盪、戲偶操作時彼此間的合作協調,課程開發孩子對週遭環境的敏感度、肢體的塑造、故事的編創能力以及自然美學的培養;最重要的是,一群夥伴透過互相討論、彼此協調,包容尊重,達到共識,也是這次課程的另一個學習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