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鄉親故事

【307期】《少年日記》與「圖書館週間」

作者:蔡瑞妙 ◎本會董事

《少年日記》是嘉義縣新港鄉出身的教育家蔡玉村先生,於15歲及17歲時以日文書寫的日記。由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名譽館長張良澤教授編譯,姪女蔡瑞妙女士校訂,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出版,嘉義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指導與贊助活動,於2017年8月5日在新港藝術高中舉行慶祝蔡玉村先生94歲華誕暨出版音樂同樂會。


《少年日記》的作者與內容簡介
大伯父蔡玉村先生,1924年(大正13年)8月10日出生於台南州嘉義郡新巷庄(1920年,新港與月眉潭區合併改稱新巷)。排行老大,下有兩個弟弟與一位妹妹。父親蔡公乾亨原從事教職,後進入庄役場擔任公職,與地方士紳往來關係良好。
1939年(昭和14年),玉村少年15歲,高等科畢業,相當於現今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家庭、學校、庄役場及圖書館、糕餅舖、醫院、戲院、外婆家是他平日的活動範圍。腳踏車與小火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從小,父親提供的日本雜誌《幼年俱樂部》、《少年俱樂部》,養成少年玉村喜愛閱讀與投信的習慣;也因常到圖書館借書,而與圖書館員成為朋友。他將學習及生活詳實地記錄在日記本內,雖然其中有不少日子缺寫,但得以窺見當時學校教育的樣貌與生活環境;不但留下他成長的軌跡,而且也留住許多新港人的足跡。
1941年(昭和16年),少年經過一段空白苦悶的日子後,他得到機會到台南師範進修,從此,步上「學不厭,教不倦」的教育工作。先後在新港國小、古民國小、文昌國小擔任教職,1990年退休。
如今95歲的蔡玉村先生,行動自如,對人事物保有好奇心與熱情,總是笑臉迎人。因此,鄰居見到他都開心地叫他「少年ㄟ」!甚至還有人戲稱他「幼齒ㄟ」!
子女希望他到台北同住,他卻選擇居住新港老家,自己料理生活。就我觀察,他一來不想影響兒女的生活,二來實因從小養成的一些習慣,諸如閱讀、交友、寫信、煮飯……。所以,他的生活一點也不無聊 !雖然,許多老同學或老朋友一一離開人世,但在他從小生長的地方─新港,還有老學生常來噓寒問暖,還有很多人慕名而來拜託他牽紅線。他騎著小腳踏車,到菜市場、名產店、學校、郵局、車站、旅社……快樂地與人互動著。

日記中的「圖書館週間」
昭和14年2月14日,日記寫道「…閱讀雜誌是我每天的樂趣。…」從日記裡看出少年蔡玉村喜歡閱讀,除了父親買給他的雜誌之外,他也向朋友及圖書館借很多書。昭和14年3月20日,少年寄三張懸賞給《少俱》。編譯的張教授有感而發的寫下評註「考試前夕,還看少年雜誌,足見「中毒」之深。」
昭和14年9月28日,蔡少年說:「…當我寂寞時,我的伴侶只有雜誌。所幸我愛看書,還有得救。…」
少年期刊雜誌常有「徵文」、「徵答」、「徵友」等專欄,是以少年樂此不疲。日後,玉村先生從事教職,退休後承接報業,寫地方報導,廣結善緣,當月下老人種種,顯然與年少時喜愛閱讀有關。
也因愛看書,所以一年一度的「圖書館週間」,在兩年日記中都有記載:
「今天起是圖書館週,校長與老師都特別叮嚀本週要讀很多書。」(昭和14年1月11日)
記要1、本日起一星期為「圖書館週間」。(昭和16年1月11日)
根據張教授譯註,此「圖書館週間」的緣由如下:昭和6年(1931)11月2日,舉行全島圖書館會議,並舉行全島圖書館講習會七天,為第一回圖書館週。其後為了推展國民讀書風氣,每年舉辦「圖書館週間」。
伯父閱讀的雜誌種類甚多,計有:《幼年俱樂部》、《少年俱樂部》、《少女俱樂部》、《婦人俱樂部》、《光輝日本旗》、《獨立青年》、《譚海》、《奇譚》、《實話》、《king》等,幾乎包羅了日本進口台灣的兒童及成人雜誌。
至於閱讀的書名與篇名計有:《勞動於大地的人們》、《修養偉人美談集》、《幻城》、《天空的間諜》、《越過那山嶺》、《祖國的盔甲》、《條條道路》、《啊,無情》、〈花丸與小鳥丸〉、〈感動的越洋轟炸〉、〈黃八幡兄弟雪恥記〉等。

溫故知新的書式生活
《少年日記》出版半年後,張教授在伯父陸續清理出的舊書中發現兩張圖書館週間的書籤,喜出望外,特別來信囑咐我寫一篇《少年日記》與「圖書館週間」。我於閱讀《少年日記》之後,能看到文中相關的物件,倍增閱讀的樂趣。具有80年歷史的兩張書籤,分屬昭和13、14年,書籤正面印宣導閱讀的圖文,背面印月曆。昭和14年的書籤正面多了週間日期的標示,並加蓋新巷庄圖書館的印章,感覺特別有意義。
我很想多了解「圖書館週間」的來源與後續發展,但上網搜尋後,怎麼名目與日期都不一樣?原來內地和台灣施行的時間與名目不同。日本稱之為「讀書週間」,於1924年就開始推廣讀書了,週間也早已從一週(11/17-11/23)加長為兩週(10/27-11/9) ,並於2005年正式公佈10月27日為「文字、活字文化節」。2018年將進入第72回的「讀書週間」,徵選勝出的標語是-「ホッと一息 本と一息」(「呼!鬆一口氣,跟書一起休憩!」)( 註1)。
最近旅遊日本時,發現報紙第一版至第三版的廣告全是書或雜誌,電車內也懸掛許多有關書的廣告。車廂內閱讀書報的人不少,坐著站著都有,尤其看到親子溫馨的互動閱讀,印象特別深刻,可見日本極重視閱讀的風氣,不論官方或民間,處處都有別出心裁的圖書企劃活動,推動閱讀不遺餘力,激活全民閱讀的氣氛。
台灣的「圖書館週間」在時代的演變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書展」與「世界閱讀日」等活動。周遭有許多朋友愛看書,常到圖書館閱讀、借書或參加讀書會,我也陸續發現許多有意義的閱讀形式在各地進行著。這兩年,我有幸遇見台灣的藏書家張良澤教授與劉峰松先生,大開眼界之外,日漸體會知識是力量!更深刻感到讀書需要帶動也需要推廣。
張教授於2016年5月出版其母19歲的日記《青春物語》,次年8月出版的《少年日記》可謂為姊弟篇。寫於昭和12年(1937)的《青春物語》,意外引出昭和14年(1939)與16年(1941)的《少年日記》,對這樣巧妙的時間點,且作者分別為少女與少男,長期關注台灣文學與歷史的張教授如獲至寶,直說是母親冥冥中引領他拜識玉村先生,得以藉純真的日記呈現台灣在日治時期的社會與庶民生活。
見證了《少年日記》的出版,我想繼續推動「圖書館週間」,日期就訂在每一年的9月1日至9月7日(秋天好讀書)。今年先徵求八位有興趣閱讀《少年日記》的朋友,我們一起來企劃閱讀活動,享受書式生活,敬請與我聯絡。

蔡瑞妙  
■  e-mail:mioustudio@gmail.com 
■  地   址::616嘉義縣新港鄉大興路27號

註1:參閱https://news.readmoo.com/2015/10/27/japan-reading-week/ 〈日本秋天的「讀書週間」運動〉與連結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