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嘉義縣江姓宗親會的理監事,前往基隆參加基隆市江姓宗親會的祭祖與會員大會。遊覽車的導遊是一位年輕的原住民─潘小姐,知道我是老師,就考我江姓的由來與淵源,筆者依個人研究所得,將江姓祖先的淵源及如何由濟陽遷徙到江西,再到福建永定,最後來到台灣的過程,滔滔不絕的告訴她。她讚美說:「當老師的真有學問」,我說:「人不能忘本啊!」後來我反問她:「你原住民的姓呢?」她說:「我不知道,從小就跟父親一樣姓潘。」她問我:「知不知道潘姓的由來?」我說:「我沒有研究,不知道潘姓的由來。」
但我知道有關潘姓的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秀才到京城赴考,欲求取功名,有一天借宿一位員外家,秀才見員外的女兒是一位麗質天生的大美人,在一見鍾情下就託人跟員外提親,員外見這位秀才長得一表人才,他日必能功成名就,心裡已經默許。但想藉機試試這位秀才的真才實學,就以他的姓「潘」做了一個謎語,若秀才猜對了,就答應其提親。員外說:「他的姓是三條溝併做一條流,一斗米坐在田頭。」秀才雖然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但一時想不起謎底。到了夜晚,突然靈機一動,偷偷地跑到員外的大廳,去偷看員外祖先的牌位,答案就揭曉了。 第二天天一亮,秀才興高采烈的告訴員外謎底。員外淡淡的笑說:「原來是內神通外鬼。」內神是祖先,外鬼指的是秀才。秀才當然知道這句話的原意。但能娶得美人歸,仍喜出望外。
據筆者所知:原住民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語言,所以他們的姓只能從語言拚音,他們的姓不可能用一個「漢」字。據說:在日治時代,在日本全面皇民化的政策下,原住民的姓與名,通通改成日本人的姓與名,其姓氏完全由日本的戶政人員決定。終戰之後,國民政府據台,再將原住民的姓氏改成「漢」字。戶政人員見原住民住在溪邊,就以三點水加番改姓「潘」,住在溪東邊的就姓「陳」,戶政人員未訪時,家正在辦喪事的就姓「鄭」(奠),依此類推,就是原住民現在的姓(只是傳說,筆者未曾考證)。
姓氏就分類學來說,把人分門別類,做為血緣遠近的依據,自古以來同姓不婚配,以避免近親繁殖,有其正面的價值。但人類自古大部分從父姓(母親變成隱性),所以同姓不一定血緣就較親近,不同姓也不一定血緣較遠。因此避免近親繁殖的功能已較不顯著。依筆者之見,組織宗親會的目的在了解祖先的來龍去脈,讓一代接一代知道飲水思源,不要數典忘祖。但不要像某些利益團體,畫地自限搞小圈圈,呼朋引伴的吃好道相報,以獲取利益為依歸,才不會把天下為公變成天下為私,看倌以為然否?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