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青春少年行

【239期】喚起兒時記憶的「柑仔店」

作者:徐家瑋 ◎本會青年義工

媽媽,給我五塊錢,我要去買「金甘糖」……
相信「金甘糖」陪伴很多人兒時的記憶,在新港奉天宮廟後的小巷轉角,具有四十年前台灣建築特色的新港戲院前,座落一間只有幾片鐵皮搭建的小屋,屋裡依舊堅持擺滿著喚起大家兒時記憶的「柑仔店」。
沒有招牌、沒有店名的小店,卻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背景,從日據時代營業到現在,當時由目前經營者的阿嬤創立,一開始只是一個小小的攤位,賣著「金甘糖」與「萬步香」(李仔鹹外裹著糖),柑仔店就這樣歷經了戲院風華與退場,便利商店崛起的時代轉變,沒有因此被時代潮流打倒,現今仍然堅守著這間不論是大人想買兒時回憶或是小孩找尋玩樂尋寶的藏寶屋。
因為當時的家庭環境無農田可以耕作,只好來當時人潮眾多的戲院外頭擺攤子,有戲院的關係也就有了購買的客群,戲院停止營業後,柑仔店的生意也隨之逐漸沒落,風華不在,但依舊存在沒有搬遷。老闆說,因為無家產,也沒有農田耕作,最重要的是年紀也大了,無法找到其他工作,只好繼續經營這小小的柑仔店,渡生活。
在E世代的環境下,兒童玩具已經被變形金鋼、遊戲王卡甚至網路遊戲給取代,不再是彈珠、ㄤ仔標了;再加上連鎖便利商店的遍地開花,對於生意還是有影響。但因為購買對象通常是小孩子,拿個五元、十元來買個零售的糖果吃,還是存在著來柑仔店才有的樂趣。老闆說,從沒想過要將柑仔店收起來,他現在需要的是一個生活寄託。
來柑仔店,賣的雖然是五元、十元的零食及兒時玩具,但老闆堅持賣的是讓消費者來柑仔店購物時才可以找到的「兒時玩具」,消費者在這才能買到「兒時記憶」。生活的價值,追求的不是可以賺多少錢,而是對生活的堅持。一個傳統的商店,因為堅持,才能看見富有情感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