噹~噹~噹,小時候當我行走在廟後時,不時會傳來陣陣的搖鈴聲,一開始會充滿好奇的去尋找鈴聲的來源,穿梭在廟後的巷子裡,眼前一間小小的鐵皮屋,就像開放式的神明廳,一位頭戴紅頭巾的法師拿著搖鈴對身旁的民眾嘴巴唸唸有詞,旁邊還有一些民眾,每個人手上都會拿著一袋東西在等待,袋子裡裝的是一包生米與一件衣服。這場景,就如同我們去診所看病,拿著健保卡掛號,等待醫生叫號,幫病人看病找出問題開立處方箋。差別在於醫生拿的是聽診器,替病人找出身體的不適;法師拿的是法器與生米,找出民眾的疑難雜症,這就是傳統療法──收驚。
台灣舉行收驚儀式風氣甚盛,已成為民間傳統療法之一,漸脫迷信層次,也有人認為收驚為心理治療的一部份。收驚,屬於道教宗教儀式之一。有句話這麼說:「沒有收過驚,囝仔長不大」。對象則一般適用於受驚嚇或無由哭鬧的小孩,因為小孩子容易受到驚嚇,這不是尋求醫生就可以找出問題的,因此,家長們將會帶著自己的小孩或帶著他們的衣物去找尋法師的幫忙。
在新港所見到的收驚施術者為「法師」,法師的責任為人驅邪押煞,奉臨水夫人、林紗娘、李三娘義結金蘭等三位結義女神為宗師,以紅頭巾作為標記,稱作「三奶派」、「夫人派」,又稱「紅頭法師」。
現存台灣民間的收驚習俗並無門派之分,但有方式之別,早期的收驚有三種:咒語式、符籙式和香米式,長期發展相互交錯影響的結果,彼此間已無明顯的界限。現今所見,幾乎融合了這三種方式。收驚程序大約都是法師先膜拜佛教、道教神祇央請幫忙、唸咒語(讀文)及特定手勢。
一般收驚法適用香米式,會於施術前先將婦人帶來一碗米倒進盤內,再使用一疊紙錢將米壓平放至廳堂供桌。之後再用受術者穿過衣服覆蓋於米上,點三根香請神,再祈求神明幫受術者把驚亂的魂魄收歸穩定。最後,掀開衣服依其米堆紋路,解釋受驚原因。
符籙式收驚法以符籙為主體,一般來說,該符籙通稱為收驚符。以紙張畫上咒語的收驚符製作與一般符咒大約類似。而受術者通常則需將此符籙和水服下,現代,亦有浮貼居家門柱、寢室者。
傳統收驚歌起源來自臺灣民間信仰,歌詞內文藉助拜請的民間信仰神祇也來自臺灣道教、臺灣佛教、自然神及動物神等等。也展現對十二生肖崇拜及八字流年。收驚歌歌詞長短不一,且會因各施術者之記憶與喜好,自行編撰,如:「鼠驚、牛驚、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驚,阮嬰仔也無驚。無驚無膽嚇,十二條元神轉來在本宮在本命;天清清,地靈靈,拜請佛祖,本宅OO大神(家中祭祀之神明名號)與列位大神。吾奉佛祖妙法令,降妖伏魔討不平。路見信士(信女)OOO魂魄驚,討汝魂魄回本命。山無驚、海無驚,明王寶劍裁底這。風無驚、雨無驚,天王寶傘將你遮。請出釋迦牟尼佛,外道天魔隴失聲。身傍文殊與普賢,手持如意與金蓮,OOO三魂七魄,速回歸、勿流連!」
記得小時候,當身體出現無法用醫學可治療的狀況時,家人會準備一個碗,裡頭放了幾粒生米、加點鹽、拿出一張符咒,點燃後將它燒完放入碗內加水飲用,喝了三口後,用手沾那碗水在胸前由上往下擦三回、背後四回,再擦雙手、額頭、眼睛及耳朵等地方,最後拿出屋外倒掉。當時還小搞不清楚狀況的我,只是覺得這儀式相當的有趣,較為神奇的是原先莫名腫大的眼睛,一會兒漸漸的消腫了,才讓我感受到無法解釋的宗教療癒。
收驚,雖然沒有醫學根據,只能藉由宗教得到心理的慰藉,但大多數的人選擇寧可信其有,因為很多事是無法用科學、醫學來解釋說明的。但是切記,如果生病還是必須先尋求專業醫生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