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台灣人的脫貧方式就是接受教育,提攜很多貧窮家庭的孩子,也有出頭的一天;2012年,孩子接受越多的學校教育,反而讓很多家庭變得更貧窮。
文憑=工作保障?
過年與家人閒聊時提到,親人家中的三個孩子同時就讀私立大學,因父母無力繳學費的情況下,都辦理助學貸款,孩子也很認命,就學期間拼了命打工,為的是養活自己,陸續將於今年全部畢業,該可鬆口氣;但是一踏入社會,三姐弟共負債將近110萬。大姐空有一張大學文憑卻無明顯的專長,月領25000元,扣掉房租、生活費,還得每月攤提3000多元還學貸,手握一張文憑,卻讓她的生活更茫然。
有一次,修理機車的老闆問外子,大兒子現在在做什麼?外子說,在當兵,準備就業。老闆狐疑的問,為何大學畢業後沒有繼續升學?唸研究所好像成了必修的課題。老大大學畢業後,緊接著當兵,成了同學中的少數,班上50幾位同學中,30幾位已考上研究所,10幾位沒考上的延畢一年繼續考,願意面對兵役的只有6位,我問他校內其他科系也是這種情形嗎?他說,差不多,『繼續升學,延後面對社會的時間』,這是目前家長與年輕世代共同的迷思。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多學術人才嗎?
選擇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有的孩子真的適合唸書,繼續往學術路線鑽研,有的真的不適合,該往職場習得一技之長,養活自己,也減輕家庭負擔,做一個對自我負責的人。家長也應破除迷思,學歷不是唯一,雖然不同學歷起薪有些微差異,但是長遠走來,還是看能力與做事態度,提早培養不被取代的能力,比蹲在學校多年,在那裡打混有用。現在的大學校園,混日子不認真學習的孩子很多,但是家長無感,孩子也樂於不必提早面對社會。
我國的技職教育被所謂的教育改革專家給改垮了,整個技職教育學術化,聘進來的老師青一色都是沒有實務經驗的博士,現場操作不行,實驗室的操作很行,他們的學習背景帶領他們學生也走上相同的路,技能不紮實,所以鼓勵大家繼續拼研究所,完全模糊了技職教育的目標,這是大學評鑑標準化帶來的後遺症。能秉持初衷堅持原本路線的學校,所剩不多了。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不怕沒有學生,因為畢業時可以學得紮實理念與技能,業界爭著要人。有專業與特色的學校是比較不會被淘汰的,但是評鑑卻常掛車尾,卻讓不盲從的父母和學子還有不同的選擇。作者如是說,我深有同感。
學校的技職教育失能,各地職訓中心又有復活的跡象,大家又回到能真正習得一技之長的地方,有思考力的人,要選擇一條路走絕對是有的。
他山之石
只要你努力,工作不分貴賤的氛圍,在台灣也正在型塑中。
近日在國語日報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在澳洲旅遊的第三天,出門忘了帶鑰匙,請來鎖匠開兩道門,需付費澳幣183元,折合台幣(以1:31計)5673元,當日鎖匠已經服務三個人,澳洲尊重專業,人工很貴。
德國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受傷不重,很快復原,甚至成了此波歐債國家的主要金援者,它靠的是什麼---紮實的技職教育,訓練出一批務實的百姓,他們以學得一技之長,取得一份工作為傲,他們是國家的基石。在國內工業沒有大量外移的情形下,經濟實力很快復甦,所以影響不大,早期的台灣也是如此。
瑞士有一所小提琴專業學校,學生只有幾十個人,經過幾年的潛心學習,個個成了專業製琴師,做出來的小提琴價值不菲,排隊等候製琴的,可能得等上好幾個月,這種專業很少人可以取代。瑞士鐘錶業非常發達,也是這樣的模式訓練出來的,台灣跟它一樣是個小國,其實有可借鏡之處。
破除迷思
作者在書中提到,就讀淡水商工餐飲科,16歲就在亞都飯店打工的江振誠,因為專注和熱愛自己的工作,三十歲不到就在法國管理35位一向自負的法國廚師;2008年他接掌新加坡地標飯店「瑞士史丹佛」,次年改用他名字命名的Andre’飯店,被譽為「造訪新加坡的44個理由」,同時被評為當年度「新加坡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在他一無所有的最初,他也一無所懼,而且沒有放棄自己。我們的世界需要更多可愛的傻子,不管你追求的是哪件事,莫忘初衷。
報紙曾報導,許多分數可以考上雄中雄女的學子,願意選填高雄餐旅大學五年制專科部就讀,他們認為就讀自己有興趣且有發展潛能的培育機構能學得到知識以外的東西。
新港的孩子──小芷,考上東部的國立大學,經過長思決定放棄,選擇離家近、自己有興趣的國立大學夜間部就讀,白天工作;小材,考上國立研究所,讀了一學期,發現沒有未來,毅然放棄,面對兵役並就業,我覺得他們都很勇敢選擇自己要走的路。但是,有多少父母願意支持自己的孩子做出這樣的選擇呢?家長必須懂得當孩子生命中的貴人,適時引導,適才適所,才是正道,不要讓自己落入高學歷高失業率的那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