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3日,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二任董事長邱晉煌,在無人競爭的情況下,當選新港鄉長。當他與董事們口頭遊說我接任基金會第三任董事長時,我好像站在主持證婚儀式的神父面前,毫不猶豫的說:「我願意」。我一向認同基金會也全心投入義工的工作,既然他們認為我有資格來領導這個公益團體,實在找不出拒絕的理由,但我開出了一個接任條件,就是修改組織章程,限定董事長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一次。我覺得一個人的熱情與才能有限,建立傳承的任期制度,對組織來講才是健康的。就這樣,我在2006年3月19日接下了這個超級重擔。
第一個任務就是要確認副董事長的人選,當我邀請新港鄉農會總幹事陳永華來擔任時,他面有難色的說:「我能力不夠,請你另找高明吧」,我立刻告訴他:「人在某個特定的時空裡應該擔當什麼角色是註定的,你一定適任,我才會找你,何況是找你來做善事,你再拒絕就不夠意思了」,聽了我的一番話,他才欣然接受我的邀請,在此,感謝他六年來鼎力的支持與協助。
基金會會館位於新中路305號,屬七層樓的建築,從外表看來,大家普遍認為基金會很有錢,其實基金會的財務可說是我董事長任內最大的負擔。本會不是由政府或企業出資的基金會,本身並沒有固定的收入,我剛接任的時候,主要經費來源是本鄉出身的阮豐瑛老師(光寶企業宋恭源董事長夫人)及耕興科技董事長黃文亮,每年各捐100萬元,會友大約300人,每月捐款共約7萬5000元,一年總額約90萬元,加上臨時捐款,一年的總收入大約320萬元。而本會聘用8位專職人員,每年的薪資加上勞健保、退休金提撥及年終獎金需要400萬元,另本會的基本開銷包括水電、電話、印刷、保險、維修等大約100萬元,也就是說,每年的開銷將近有180萬元的缺口,雖然上兩任的董事長有累積一些資金,但是如果持續這種收支狀況,基金會幾年後財務就會出現問題。
我上任後,開源節流成了當務之急,基金會屬公益及服務性社團,除了與保險、維修公司及各往來廠商協商降低產品價格外,其他可用之節流措施實在有限。至於開源方面,何達煌董事長首先答應每年捐50萬元贊助藝文活動,何海、林山富董事長各捐20萬元贊助國際青少年活動,侯祥麟董事長認同義工的付出每年捐10萬元,而每次春節和黃寬利董事長餐敘時,他一聽到基金會缺錢,也最少捐個50萬元,另陳新改、陳正利、陳世卿董事長等,基金會有特別活動需要經費時,也都有求必應。經過不斷的努力,會友捐款也由300人增加至400多人,每年增加約30幾萬元捐款。今年,黃文亮董事長為了提升專職人員的士氣與專業技能,特別推動「活水專案」,捐款65萬元以支付各項獎金與進修費用,林昭元董事長為基金會的長久發展,捐了200張的大成鋼股票(捐贈時的市值約三百萬元)給基金會。每次想到這些熱心的捐款者,陣陣溫暖馬上湧上心頭,也成了我為基金會奮鬥的最大動力,在此,向他們深深的一鞠躬,感謝他們對新港的付出,雖然我無法報答他們什麼,我會永遠祝福他們平安與健康。
下一步,為了讓大家更了解與認同基金會,首先重新編輯本會簡介資料,明確說明圖書推廣、藝文展演、環保綠美化、社區關懷、國際交流等五大核心工作內容;其次重新設計網站,使其更活潑生動,並具有線上報名及互動的功能,接著把會訊改為色彩繽紛的全彩色印刷,定位為社區報,專門報導本會活動及社區大小事務。2007年10月,適逢本會創立20周年,特出版20年回顧專輯「新港微微笑」,以做為繼往開來的參考。為了拉近與服務對象的距離,乃重新規劃辦公室,將原本6樓辦公的專職人員調至1樓,使其能直接面對面服務鄉親,並勉勵大家,面帶微笑,親切招呼,慇勤服務,讓蒞臨本會的每個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新港鄉共有23村,人口約34,000人,而新港街面包括宮前、宮後、大興、福德四村共約8,500人,約佔全鄉人口的四分之ㄧ,算是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因此基金會的活動,大多由街面四村開始辦理,再延伸到其他的各村落。1987基金會成立圖書館,1997年起圖書巡迴車開進了偏遠的社區;2001年完成了鐵路公園,2002年起環境綠美化擴展到中庄堀的部份環潭步道、崙子村的長春園、菜公厝的淨心園、咬仔竹的三角公園、板頭村的車站公園;2007起運用嘉義地檢署緩起訴金,將預防犯罪宣導結合藝文表演推展至各村落;2009起配合藝術家駐村專案計畫,讓藝術家深入社區與民眾一起活動,使生活與藝術能充分結合,從每次的踩街活動就可以感覺出社區的強大參與感與充沛的活力。
21世紀是創新的年代,如果沒有創新的想法與精神,很容易被淘汰。無中生有是一種創新,現有物品與活動的局部改變也是一種創新,包括形式、數量、種類、大小、顏色、位置、方法、順序、功能……等等的改變都是創新。本會的一些措施與活動,例如簡介、網站、會訊的改版,閱讀心得寫作比賽、二手書交換,鐵路舞台設置、藝術家駐村、下村巡演,鐵路公園改裝、自然米與有機蔬菜耕作,草地市集,國際青少年交流,國際社區藝術節,以上都是本會同仁與義工利用腦力激盪的方法,發揮集體的精神,所創新的各項活動。
在我擔任董事長期間,最常被來訪的外地賓客問到的有五件事:
一、感到最困難的是什麼?二、最感動的是什麼?三、覺得比較有特色的是哪些活動?四、最難忘的是什麼?五、認為基金會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以下就是我的答案,在此與大家分享。
以台灣的現況,宗教性的募款最容易,大家普遍認為捐錢給神明,可以得到保佑,所以捐再多也不會皺眉頭;其次,是政治獻金,有人把它當成是一種投資,將來也許可以得到一些利益交換;第三,是發生災難時的募款,台灣人蠻有愛心的,充分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而基金會從事文化與教育的事業,是移風易俗,百年樹人的工作,不容易立竿見影,需要有特殊的關係與情感或有充分的認同,才願意把錢拿出來。經過6年來不斷的努力,還是無法達到收支平衡的目標,如何突破困境增加捐款者,將是基金會永遠要面對的課題。
從新中文教小義工、高校義工、新港誼大專義工到成人義工,基金會的義工體系非常的完整。小義工貼會訊名條、發DM;高校義工搬桌椅、搭帳篷、辦育樂營;大專義工彩繪牆壁、藝術裝置、飆舞晚會、老人服務、青少年國際交流;成人義工開圖書巡迴車、辦理借還書、說英文故事、編寫會訊文章、交通指揮、參觀導覽、割草、環境整理綠美化、種植有機蔬菜與自然米,青少年關懷、擔任接待家庭,不管炎炎烈日或刮風下雨,都可以看到義工的身影,不計酬勞的為社區奉獻他們的心力,這是最令人感動的精神。
1、圖書巡迴車:
由林懷民老師家族籌資贈送的圖書巡迴車「維泰號」,是一個行動圖書館,從1997年起就巡迴服務新港偏遠的社區與學校,曾經有一個住安和村的女孩子,在週記上表示她生活中最盼望的是看到基金會的圖書巡迴車,因為她又可以借書來看,這是她小學時代最美好的回憶,可見圖書巡迴車嘉惠很多偏遠社區的學子。
2、綠園:
基金會綠美化的基地,由創會董事長陳醫師借用,一方面成為培養花木幼苗的場所,既可以學習栽培幼苗的知識與技術,又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成為義工研習與聯誼及學生參觀與學習的園地。
3、新港客廳:
基金會經營的餐廳,租用以前台糖新港火車站站長宿舍,整修後於2004年5月開始營業,主要目的如下:a.提供一個優質的用餐環境 b.提供中年婦女就業機會c.新港特色產品的行銷平台 d.花草樹木及無毒農作物推廣平台,雖然新港客廳一直處在虧損的狀況,基金會一直以公益事業的角度來繼續經營。
4、新港文化館
基金會向新港鄉農會借用25號倉庫,並向文建會申請地方文化館計畫,在保持原味下,改裝為非常特別的展覽場地,在文建會地方文化館經費持續補助下,讓鄉親整年都可欣賞好作品,這也是非營利組織與民間企業和政府機關合作的範例。
5、鐵路舞台:
是一個設置於鐵路公園的舞台,沒有任何燈光音響,只是用幾根枕木圍起一個區域,並在上面覆蓋草皮的平台,它是一個表演者與觀眾幾乎零距離的舞台,它提供一個表演的空間,任何人都可以是表演者,也都可以當觀眾,充分達到生活與藝術融合的目的。其實,鐵路舞台是一個概念,希望它不只存在於鐵路公園,而存在於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因為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舞台,也都需要掌聲與肯定。
6、國際社區藝術節:
台灣到處有藝術節,辦理藝術節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但是以新港一個小小的社區,從1998年至今辦了六次國際社區藝術節,就值得掌聲鼓勵了。由於經費有限,因此除了燈光音響、宣傳旗幟等委託專業機關處理外,其他,包括國外團隊邀請、領隊翻譯、節目主持、場地藝術裝置、接待家庭等都是由秘書處專職人員與義工合力完成,這也是全國絕無僅有的藝術節,也因此新港能以很少的經費,辦理一個令新港人充滿快樂與自信的藝術嘉年華會。
7、國際青少年交流:
新港社區的青少年從1999年起跨出台灣與其他國家的青少年交流,先後已去過德國4次,土耳其2次,馬來西亞1次,韓國4次,總共出國11次。而在新港也辦過6次的國際交流活動,值得一提的是,新港舉辦的國際青少年活動,新港大專義工「新港誼」已有能力接手辦理,新港可說是非常國際化的社區。
8、草地市集:
草地市集是基金會專職人員經過腦力激盪,集體創造出來的產物,它融合了圖書推廣、藝文展演、環保綠美化的概念,以樂活LOHAS(Lifestyle Of Health AndSustainability)健康與永續的精神,每月第三個星期六在鐵路公園漂亮的草地上,所舉行的創意市集。由耕興企業黃文亮董事長捐助六十頂帳篷,大量義工投入搭建與搬運桌椅等其他物品,鄉親可以在優美的環境下,購買便宜的二手書、可愛的草花與盆栽、健康無毒的自然米及蔬菜、富有創意的手工藝術品、觀賞精彩的表演節目、參加有意思的DIY活動,讓大家度過一個健康、快樂的週末。
9、自然米與自然農場:
2007年基金會開始種植自然米,它是模仿日本自然農法的精神,以不灑農藥、不施肥料的方式來種植稻米,它是保護環境與拯救土地,以及提供無毒食物促進身體健康的積極做法,雖然傳統農夫幾乎都無法接受,但已經有些年輕的農夫加入有機種植的行列,也為建立無毒的環境露出一點曙光。
2010年成立的自然農場,再把自然種植稻米的方式,推廣到蔬菜與水生農品的生產,希望透過教育與宣導的方式,讓更多的農夫加入生產無毒農產品的行列。
2000年5月,年輕的村長邱聰益請求基金會剛上任的邱晉煌董事長,協助整理台糖位於鬧區廢棄的鐵道,當邱董邀請我一起參加時,我們三個臭皮匠就站在荒煙漫草的鐵道中,開始構築將它整理成一個美麗公園的夢想,經過與十幾位占用者不斷溝通取得同意,並動員上百名義工,花費一年的時間,終於完成全國第一座鐵路公園。而這個集結眾多熱情義工,共同完成一個偉大夢想的故事,將是我一生永遠難忘的美麗回憶。
1、青少年關懷與輔導
升學主義盛行,學校教育只重視學業成績,造成了很多飽受挫折的學生,產生不少問題,使社會付出很大的社會成本,因此,青少年問題絕對不容小覷。而青少年問題肇因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因此一定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通力合作,才有辦法解決。基金會發揮社區的影響力,關懷弱勢家庭及學業低成就的學生,提供制式教育以外的活動,如魔術、雜耍、街舞、唱歌、打鼓等技藝性的活動,並讓他們有表演的機會,或許可以幫忙改善一些青少年的問題。
2、有機休閒農業
新港鄉是典型的農村,大量農藥與化學肥料的使用將是我們健康的隱憂,如何配合政府「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鼓勵青年回鄉從事有機休閒農業,不但可以解決農村人口老化的問題,也達成環境保護及促進健康的目的。
3、心靈淨化活動
二十一世紀是個充滿危機的年代,包括氣候異常,核能危機、戰爭威脅、病毒侵襲等,造成人心浮動不安,加上資訊爆炸,價值紛亂,讓大家無所適從。基金會從事「淨土」活動12年後,如何從事「淨心」活動,將是未來可以努力的目標。
就任6年來,我一直以「甘願做,歡喜受」的心情來努力完成這一棒的任務,現在是交棒的時候了,感恩所有的捐款者、義工朋友與秘書處的同仁一路情意相挺,謝謝你們,也祝福你們。盼望大家繼續努力,讓基金會陪著鄉親繼續向前走,共同創造更美好與更快樂的未來。